宫调声情
元燕南芝庵《唱论》对当时元杂剧宫调运用的一般情况作了概括性的调性说明,大体可分三类:一类风格,有:仙吕宫唱,清新绵邈;黄钟宫唱,富贵缠绵;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旖旎妩媚;高平唱,条物滉漾;双调唱,健捷激袅;宫调唱,典雅沉重。二类感情,有:南吕宫唱,感叹伤悲;正宫唱,惆怅雄壮;商角唱,呜咽悠扬;越调唱,陶写冷笑。三类结构,有:中吕宫唱,高下闪赚;般涉唱,拾掇坑堑;歇指唱,急并虚歇。这些说明,原为北曲演唱不同宫调曲牌时,在声情处理上,力求“声音各应于律吕”。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录曲牌三百三十五章才开始按宫调分类,而后在各种南北曲曲谱中,一直沿用了这种曲牌按宫调的分类法。曲牌声情一般可以宫调来区分,宫调相同,声情相近;然此为北曲的宫调声情,其中也有不符实际处。若用来概括南曲的宫调声情,又不尽然。许之衡《曲律易知》曰:“若细析之,则不惟每套各有性质,且每曲亦有每曲之性质。决不能如北曲以四字形容之,概括其全宫调也。”《九宫谱定》曰:“凡声情概以宫分,而一宫又有悲欢、文武、缓急、闲闹,各异其致。”曲牌纷然杂陈,如不知别择,则内容与声情就会不合。王季烈《螾庐曲谈》参照宫调声情和戏曲中运用实际,以联套分类,别欢乐、悲哀、幽怨、诉情等,较切合声情。因此,宫调声情不能概括尽曲牌声情,须熟悉曲性曲理,才能选用准确,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