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
受精卵于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者,称“宫外孕”,亦称“异位妊娠”。临床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是妇科危急重症之一。以往一经确诊,立即手术,自六十年代以来,采用中医中药非手术疗法,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宫外孕在未破裂或未流产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但也有患者可出现早期妊娠反应;或小腹一侧阵发性的隐痛。至发生流产或破裂后,临床症状才比较明显,往往表现有长短不一的停经史;有腹痛,常为突发性的一侧疼痛或为持续性的隐疼; 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及昏厥等证候。在祖国医籍中无宫外孕病名的记载,但宫外孕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临床特点,分别散见于“胎漏”、“胞阻”及“癥瘕”等病中。如《济阴纲目》:“狐瘕者,……邪气入于阴里不去,则生狐瘕之聚,食人子脏,令人月水闭不通,少腹淤滞,胸膈腰背痛,阴中肿,小便难……令人嗜食,欲呕喜睡,多所思,如有身状,四肢不举,有此病者,终身无子,其瘕有手足成形者,杀人,未成者,可疗。”
发病机理主要为气血不调,冲任失资,淤阻少腹,胞脉失畅,使胎孕不能按时到达胞宫,遂致子宫外妊娠。治以“活血化淤”为主,结合病人寒、热、虚、实证情,灵活变通。根据宫外孕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未破损和已破损两大类。因在未破损以前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一般不易发现。在此,重点讨论已破损类。当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后,视其证情缓急,病程长短,可分下列证型辨证用药。
血虚气脱宫外孕: 由于急性大量腹腔出血,淤积少腹,不通则痛,或阴血暴亡,气随血脱,证见小腹剧痛,拒按,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冷汗淋漓,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甚或不省人事,以致昏厥,脉弦大无力或芤。应立即采取输血、输液、给氧,保温等抢救措施。但宫外孕的实质是血淤少腹为本,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佐以益气固脱。方用宫外孕一号方(山西医学院经验方),以化淤止血,加人参以益气固脱。
气虚血淤宫外孕; 系宫外孕破损后时间不久,气随血脱,气虚无力运血,以致淤血内停。证见小腹阵痛,或绵绵作痛,痛时拒按,头晕肢软无力,舌质黯红,脉弦细。治宜活血化淤,佐以益气。用宫外孕一号方(山西医学院经验方),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补益中气,以助运血之力。若见胸闷,纳呆,腹胀者,则加瓜蒌、枳壳以宽胸理气,加内金、神曲、山楂以健脾消食。若兼有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则为血淤化热之象。用宫外孕一号方(山西医学院经验方),加黄芩、蒲公英、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
淤血内结宫外孕: 宫外孕出血既久,腹腔血肿包块逐渐形成。证见小腹时感疼痛,按之有块,口干不渴,舌质黯红,苔白,脉沉弦。治宜破淤消癥。用宫外孕二号方(山西医学院经验方)加减。并外敷膏药(樟脑6克 血竭9克 松香9克 银珠9克 共研细末。用时加热成糊状,乘热加麝香0.06克,贴于腹部癥结处)。若包块兼炎症感染者,禁用此药外敷。
在治疗宫外孕的过程中,常出现腑实证。其主证是大便秘结不通,腹痛拒按,肠鸣矢气等。在宫外孕破损后的各个证型中均可发生,尤以血虚气脱证型发病率最高。因腑实证的出现可导致再次昏厥。故必须及时疏通肠胃。若证见大便秘结不通,口渴欲饮,舌苔黄厚,脉数者。则于主方中加大黄、芒硝各3~6克以清热泻下。若证见大便秘结,无口干或口干而不欲饮,苔白厚,脉濡细者,除服用主方外,同时加服九痛丸(《金匮要略》)以温中通下,一次服3~6丸。若寒热夹杂者,则于主方加大黄、芒硝,佐以适量官桂。用攻下药时,对内出血较多,而有虚脱现象者,则不可过量,免伤正气,亦不宜久下,便下即止。对宫外孕的治疗,因其病机为“少腹血淤”实证,故治疗的自始至终均以活血化淤为主,倘出现昏厥之状,头晕,手足厥逆,冷汗淋漓之症,当急用独参汤(《景岳全书》)或参附汤(《正体类要》)补气固脱、回阳救逆。待昏厥缓解,则用活血化淤主方加减施治。一般不宜用炭类药物止血,因炭类药每易形成较大的血肿包块,而难于吸收,使病程延长。
加强护理,也是治疗宫外孕的重要一环,尤以昏厥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控制饮食,禁食生冷油腻之物,减少改变体位和增加腹压的因素,禁止灌肠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并需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直至血压平稳。如血肿包块已初步形成,则要鼓励病人适当下床活动,但应尽量避免增加腹压,而致再次破裂。
如经上述处理,昏厥仍较严重;或胚胎继续存活,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可用花粉素杀胚。若因花粉素过敏或经杀胚无效者,则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