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客观报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不公开表露作者观点、倾向的报道手法。在报纸问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新闻报道后多附有编者的评论,明显地表达编者的立场、观点。1702年3月在伦敦出版的《每日科兰报》坚持只报道事实而不公开反映作者见解,开客观报道之先河。1851年5月创办的《纽约时报》力倡客观报道,在美国新闻界产生较大影响。1900年美联社改组时提出以“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为宗旨,自此,客观报道成为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新闻媒介的信条。中国最早提出客观报道原则的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发表的 《敬告我同业诸君》 中说:“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 ☚ 本质真实 有闻必录 ☛ 客观报道❶记者从客观实际出发,经充分调查研究后,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报道。 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受众描述事实,评价事实,观点隐蔽在事实之中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它的特点是:(一)要求新闻实录具体事件中的事实。(二)不得造成直接或间接指挥受众的印象。(三)若有倾向,倾向的流露则隐蔽、自然。我国新闻研究界经常引用恩格斯和莫·赫斯的一段话解释这一报道方式,即“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413页)客观报道是适应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报道方式,运用得娴熟,就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恩格斯曾称赞过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奥·倍倍尔写的客观报道,他说:“我不先看倍倍尔关于某一问题的通讯,从来不得出关于德国各种事件的最后意见。他对事实客观的丝毫不带偏见的描述是很出色的。”(同上书,第37卷474页)客观报道在美国19世纪的新闻传播中出现,是对美国史学家称之为党派报纸黑暗年代的反省。1801年到1860年,美国处在政党报刊时期,煽情主义风行一时。共和党、联邦党的各种报刊不惜采用一切卑鄙下流的手段来诋毁政敌。由佛伦诺主办的《国民公报》为了辱骂、丑化华盛顿,随心所欲给他加上“娼妓”、“卖国贼”、“强盗”的恶名,伟大的革命者受到令人发指的诽谤。杰弗逊上台后,也被敌对报纸捏造了种种生活丑闻,一时闹得满城风雨,杰弗逊无可奈何地感叹:“现在的报纸文字什么也不足信。真理落在这些肮脏的机关报上,就成了可疑的东西。”在政党报纸的相互攻击中,事实被视作泥团,可以任意捏来捏去,大加歪曲,为我所用。美国报人中的有识之士随即打起“独立办报”的旗帜,反省“黑暗年代”的教训,认识到新闻传播的一条基本规律,即新闻突出观点,就可能歪曲事实,广大读者最注重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借以发挥的观点。只有在形式上不带任何偏见地叙述客观事实,才能争取尽可能多的公众。中国新闻史中的客观报道,最早是由著名报人梁启超提出的,他在1903年指出:“史家必有主观客观两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周我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观现象,而思所以推绎之发现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敬告我同世诸君》)民国初年的名记者黄远生在新闻生涯中,意识到事实胜于任何雄辩,他经常向报界同仁强调:“吾曹此后,将力变其主观的态度;而易为客观”,“视综合事实而后下一判断之主张,较之凭恃理想所发挥之空论,尤为宝贵”;无法作出判断时,则“仅仅提出事实,以供我曹及社会异日之参考资料,而决不急急于有主张。”(《远生遗著》) ☚ 客观主义 客观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