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审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审音

❶指对语言音值进行辨别判断。通常通过听觉(有时也加入视觉及触觉等)去分辨审定。如对[p]和[v]两个音素,我们通过听觉和视觉(如唇齿的活动情况)及触觉(如用手指触及发音时的喉头外部),便可审辩出[p]是双唇清塞音,[v]是唇齿浊擦音。
❷指语音规范化过程中对异读词的读音进行审定统一的工作。 如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自 1957年至1962年先后审定了三批字音,于1963年辑录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后经修订,又于1985年公布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审音

清代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考生冒籍跨考而推行的一项制度。清童生试规定:应考的童生必须在本籍州县报名,且须身家清白,没有犯罪记录,非倡优皂隶子孙,无父母之丧。同时规定各州县学的录取名额。由于童生试乃士子进身之始,一些考生或因条例难容,图他郡之不知,或才学低微,希小邑为易取,故而到其他州县冒籍报考,以致冒籍现象十分普遍。而各省乡试亦只准本省生员参加,由于名额所限,南省士子多往北方各省冒籍跨考。清政府为严禁冒籍,采取了许多措施,审音便是其中之一。即在应考之前核对考生的口音,以判断是否为本州县或本省人。审音制度在全国各地的童生试及乡试中均有实行,然未普遍推广,惟顺天的大兴、宛平二县因历来入籍者甚多,客观上为冒籍提供了更多机会,故二县的审音制度一直坚持到清末。审音制度最迟在康熙初已实行。最初由大兴、宛平二县的知县自行办理,经审音后的考生方能送入考场。由于二县往往草率从事,康熙三十九年(1700)规定,嗣后审音不详、草率送试者将受降级处罚。雍正九年(1731),始派顺天府尹对二县的审音进行监督,实行两级审查。乾隆四年(1739)由顺天府府丞专门负责审音事。十年又定,大、宛二县童生试时,由都察院特派满、汉御史各一员,会同审音,称“审音御史”,以专其责。四十二年,鉴于南省士子冒籍者居多,故又决定,审音御史不得派南省人士充任。嘉庆、道光时,又对审音御史的职责、处罚做了详细规定。尽管审音制度不断完善,然冒籍问题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