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实践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实践论 184 实践论毛泽东1937年7月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本书是为从哲学上纠正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武装全党而写的。它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地、深刻地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本书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矛盾论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 实践论 《实践论》shijianlun1937年7月毛泽东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著作是本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而作的。由于侧重点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该著作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即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思想。文章具体阐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离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就无从产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文章还详尽论述了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即认识的发展都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能动的飞跃,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飞跃。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文章还论及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只能通过对相对真理的不断认识,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著作指出:无产者为了获得真理,就必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实践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矛盾论 ☛ 实践论副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的重要哲学著作。写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文章从哲学上特别是从认识论高度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系统而精辟地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总规律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指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历史任务。这部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论 实践论哲学理论著作。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作者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首先,突出强调了实践 “第一” 的和 “基础” 的观点。指出,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本来源,也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推移和深化的基础,还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其次,分析了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一方面,理性认识又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必然否定认识论的唯物论,导致唯心主义的 “唯理论”; 另方面,感性阶段又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否认认识论的辩证法,导致经验论。最后,作者指出,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某一阶段,人们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因此人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就必须不断地实践,以保持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 庄子天下篇校释 矛盾论 ☛ 实践论 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为了从认识论上揭露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而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该文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目的等方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接着具体地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的辩证过程; 最后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出发论证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供了认识论依据。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化并达到成熟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反对本本主义 矛盾论 ☛ 《实践论》On Practice(毛泽东哲学著作,1937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