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实证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实证经济学shí zhèng jīng jì xuéпозитвная эконóмика

实证经济学

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方面,着重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注重运用经济实例论证命题。实证经济学认为,经济科学不能也不应当包含有“价值判断”的命题。只需描述和分析某种经济现象“是什么”或“是怎样”,不需讨论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应该”还是“不应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尼耳(Nassau W.Senior)和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Jean Sismondi),首先提出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实证科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经济活动中各种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实证经济学力求说明“是什么”,或回答“如果作出某种选择,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类问题,并可以通过各种公理化范式检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研究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先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然后找出经济事物间的规律,并用以分析预测这些经济行为的经济后果。它不回答是否应作出某种选择这一类价值判断问题。实证经济学在经济现象定量分析中所提出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证经济学Positve Economics

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这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如通货膨胀率有多高,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治理它有多少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每一种方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就是经济学的实证理论部分所要回答的问题。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来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预测。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可以是“客观的”科学。对实证经济学的性质的有些观点已经发生变化。19世纪的经济学家认为,实证经济学包括从人性前提导出的有关现实经济世界的假设,而这种人性被认为是可以基于观察或直觉而无需证明的。进入20世纪以来,受有关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的影响,那种认为可以推出假说的前提是关于人性无需验证的真理的观念,已不再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如此,基本观点仍然不变: 实证经济学是客观的科学,可以通过经验的评价,对它的假设做理性的讨论。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经济学。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对行为的经济后果作出分析和陈述,并通过各种方式对结论进行有关的检验。力求说明“是什么”,而不会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实证经济学中不使用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

又称“实证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而不作价值判断的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它所力图说明的是各种经济现象“是什么”、“实际怎么样”、“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怎么样”、“应该与不应该”、“好与坏”、“善与恶”的问题。例如,在分析失业问题时,实证分析所关注的是目前的失业率有多高,产生失业的原因是什么,要降低失业率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等问题,但它不研究失业率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适度的失业率是多高等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实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只有把经济现象本身的真实情况搞清楚,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实证经济学

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的基础上,分析并预测经济行为后果的经济学。它所力求说明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 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实证经济学是一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判断,而且是在既定的假定之下来进行判断的。因此,有关经济行为的假定十分重要。例如,“如果甲引起乙,那么乙就引起丙”,或者“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有了甲,必然就会出现乙”等,就是实证经济学的命题。实证经济学要通过各种方式检验其判断是否正确。例如,5%的年经济增长率是目标,在多大储蓄比例和加速系数下,可以达到这一目标。这是实证经济学的课题。实证经济学可以检验这一结论是否正确。总之,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叫做实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本上都是实证经济学。当然其中也有规范经济学的因素

实证经济学

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但回避作出社会评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与规范经济学不同,实证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和回避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用以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简单说来,实证经济学只回答“是”和“否”的问题,它不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社会评价,不回答“好”和“坏”的问题。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 N. Keynes,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之父),在1891年第一次以是否涉及价值判断为标志,把经济学区分为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近三、四十年来,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广泛地使用着这两个概念,但是要明确地区分哪一门经济学科是规范经济学,哪一门经济学科是实证经济学却是很困难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流派,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和新剑桥学派经济学等,都自诩为实证经济学。按照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说法,实证经济学提出的有关现实经济的命题是事实判断,即要用事实加以检验的命题或判断。他们标榜,实证经济学是可以如同天文学和气象学那样超脱于阶级利害关系而客观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行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的实证倾向产生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庸俗化时期。十九世纪上半叶就开始出现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变成为超脱于价值判断的纯粹经济学的意图,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萨伊(J.B.Say)和英国的西尼耳 (Se-nior)。萨伊认为经济学只应该以关于财富的知识为它的内容,经济学要根据人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来探讨财富的本质,推断创造财富的方法,阐明财富的分配和消费,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些永恒的、普遍的经济规律。西尼耳比萨伊走得更远,他认为经济学有若干一经说出就会为人们所同意的命题,从这些命题就可以推演出一切关于经济问题的理论,所以他也主张把经济学变成抽象的、纯粹的经济学。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奥地利的门格尔(K. Menger)、英国的杰文斯(W. S.Jevons)和法国的瓦尔拉斯(M.E.L.Walras)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向实证化演变的过程中,跨出了从纯粹逻辑推理到数学公式演绎的一大步。
本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兴起以后,实证经济学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凯恩斯起到现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流一直是实证经济学。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流派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同数理经济学融合起来,而现代计算技术又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经济计量学的发展。经济计量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起来。它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确定经济变量,并把有关的经济变量连接成为方程式、方程组,即经济数学模型。然后,它根据经验统计资料,用统计和数学方法估算参数,再利用参数估计值来验证模型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否正确,最后利用修订的参数值来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因而,它被认为是排除了任何伦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学科,是实证经济学的核心。
然而,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毕竟是不能等同对待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研究各种经济现象时,不能不关切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不能不牵涉道德的问题、是非的问题。这就是说,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真正超脱于价值判断的实证经济学,即使是作为实证经济学核心的经济计量学也是以庸俗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所以仍然不可避免地要以某些规范为假定。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流派以实证经济学的面目出现,来掩盖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实质,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且从整个理论体系来说也是庸俗的。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揭露和批判。不过,也应看到,实证经济学在经济现象定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和试验,其中提出的某些经济数学模型对我们分析某些经济问题时,也是可供参考或经过改造可以利用的。
阅读书目:《An Introductionto Positive Economics》 R. G,Lipsey,London Weidenfeld andMicolson,1982.
〔参〕 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是以事实为根据,客观地、科学地解释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在考察一组现象时,不论经济学家个人政治信仰如何,对所观察的对象很可能作出一致的评价。例如,一位经济学家,或者任何经济学家都会预言,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再如,经济学家预言,风调雨顺,小麦丰收,会导致小麦价格和农民收入的双重下降,而结果也确是如此。

☚ 经济计量学   规范经济学 ☛
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对现实经济现象如何运行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的经济学说。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和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般认为实证经济学抛开价值判断问题,只研究现实经济事物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分析与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涉及事物的好、坏评价问题,也不提出如何改变现实的建议。实证经济学的问题是“是什么”或“是怎样”,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实证经济学的目的只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并进行分析的。了解经济运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 现状如何。例如失业率有多高,导致失业产生的原因。(2) 有几种可供解决该问题选择的方案。例如解决失业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但只提出几种可行方案,而不作具体评价建议。(3)选择某种方案解决该问题的后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方案分别会达到怎样的结果。
实证经济学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就是要首先提出用于解释、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检验理论,再根据理论来作出预测。实证经济学的理论一般是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所组成的。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经济分析中常用到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它是由经济力量所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 (exogenous variables) 是指由非经济因素,如政治、自然等所决定的变量; 存量 (stock),即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数值; 流量 (flow),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假设是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假设在理论中非常重要。在19世纪时的经济学家西尼尔 (Senior,1826)、J·S·穆勒 (Mill,1836),凯恩司 (Cairnes,1875) 和J·N·凯恩斯 (Keynes,1891) 等人的著作中,实证经济学包含着从人类本性前提导出的有关现实世界的假设。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它实际是一种未经证明的理论。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科学的预期是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变量作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最后,用对经济行为的实际观察的经济事实来验证预期。如果预期是对的,那么这种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 反之,如果预期是错误的,那么这种假说就要被否定,或要进行修改,以形成正确的理论。
几乎在每一次关于经济学的性质与范围的现代讨论中,都在继续进行着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分。但是,20世纪有关科学方法的思想进化对经济学有显著的影响。那种认为可以导出假设的前提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不需验证的真理的观点,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实证经济学的目标被认为是对可以被检验或被驳倒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假设的系统表述,是科学的,因为可以通过经验的评价,对它的假设作理性的讨论。这就表明,区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原理依旧不变。
随着一些有意义的理论的发展,对价值的判断作理性的讨论已被表明是可能的。阿罗(Arrow,1951) 的所谓不可能理论就认为,不可能有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可以满足一组五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理性的似乎是无害的假说。这一创造性的工作开辟了一个被称为社会选择理论的新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旨在对可供选择的理性原则和其他价值前提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分析。这样,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科学的分支的特征受到重新的审视。弗里德曼(Fridman,1953) 的一篇挑战性论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争论。他认为,应当以各种理论产生的预测的准确性,而不是以假设的现实主义为基础,来对各种竞争的理论加以判断。于是,萨缪尔森 (Samuelson,1963) 指责弗里德曼的观点是蔑视逻辑法则和对自然科学理论极度的误解。萨缪尔森的评论进一步引起了对弗里德曼观点的讨论和对其本人方法论观点的批评 (Boland,1979; Wong,1973)。经济学界开始认识到在可检验性和可反驳性或其他任何准则基础上对竞争的经验假设的选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包括像价值判断一样非经验性的方法论判断 (博兰,1982)。一种理论应当以观察结果加以表述的方法论,曾经是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但已经被表明是难以实现的。萨缪尔森(1938) 的消费者行为偏好理论就是例子之一。一些经济学基本而简单的概念,如价格和数量,并不具备可观察性,而实际上是理论性的 (Wong,1978)。因此,尽管事实与价值间的区分是重要的,但实证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分似乎越来越小。经济学的理性讨论也能通过遵循甘纳尔·谬尔达尔的论断得到加强,琼·罗宾逊也采用。价值判断,无论是道德的、政治的或是方法论的,都冲击着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的选择和表达这些问题所选择的理论框架。

☚ 规范经济学   对策论 ☛
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排除了“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客观分析的经济学,它只考察经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结论可以用经济事实来检验。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说:“当代政治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又说:“我们必须尽力树立一种客观和超然的态度,不管个人的好恶,要就事物的真象来考察事物。……检验一种理论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有助于说明观察到的现实。它的逻辑是否优美,讲得是否细致美妙,那是无关宏旨的。”萨缪尔森在这里讲的,就是实证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或是基本要求。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的狗可以得到大量的精美食品,而穷人的孩子却得不到必要的营养以致于饿死。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可能会愤愤不平,但是,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可能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它要不要改变,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在实证经济学家看来,并不根据这件事本身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是根据它是否违背经济活动的规律。如果这种现象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改变它,就只有改变这种现象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但在他们看来,这已超出了实证经济学的范畴,而属于涉及价值判断的规范经济学的范畴了。

☚ 行为科学   规范经济学 ☛
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momics

亦称“纯粹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实际是怎样运行的经济学。它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对行为的经济后果做出分析和陈述,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结论进行有关的检验。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实证经济学中不使用价值判断。例如,假定确定了某一个经济增长率目标,那么在多大的资本系数下和拥有多少新的投资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这是实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课题。至于经济增长目标本身订得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应该把这样的经济增长率作为目标,则不是实证经济学所要讨论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应该是实证性的,因此他们反对在经济学中使用价值判断。但事实上,即使是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实证经济学的一些学科,例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不能完全避免价值判断。与实证经济学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它不仅不回避价值判断,而且直接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 非替代原理   规范经济学 ☛
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首先对所研究的变量的含义作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据此对未来作出预测,最后用经验事实来验证。如果预测是对的,那么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 反之就要作出修改,甚至提出新的假说。实证经济学有两个特点: (1) 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2) 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验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使经济学研究受到很大限制,而要使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问题,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 规范经济学   静态经济学 ☛
000000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