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痞病证名。指有邪有滞的痞症。多由湿浊内阻,寒滞脾胃,痰食内结,或肝气郁遏或外邪内恋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症见胃脘痞塞满闷,伴有呕逆,大便秘结,甚则疼痛不能饮食。治宜调气机,祛湿痰,通腑气为主。如饮食寒凉伤胃痞满或疼痛者,可用大和中饮或和胃饮等方;寒滞脾胃而痞者,用厚朴温中汤等方;停痰而痞者,用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等方;大便气秘上下不通而痞者,用河间厚朴汤等方;肝气郁结而痞者,用枳实消痞丸等方。 实痞指寒、湿、痰、郁等实证引起的痞塞不通。 实痞shípǐ病症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邪滞引起的痞证。多由湿浊内阻,寒滞脾胃, 痰食内结, 或肝气郁遏, 或外邪内恋所致。症见胃脘痞塞满闷, 严重者可兼疼痛, 伴有呕逆, 大便秘结, 甚至不能饮食。治疗以调气机, 祛湿痰, 通腑气为主。选用平胃散、厚朴枳实汤(刘河间方: 厚朴、枳实、诃子、木香、黄连、甘草、大黄)、枳实消痞丸( 《丹溪心法》: 枳实、黄连、干生姜、半夏曲、人参、厚朴、甘草、白术、茯苓、麦芽) 等方。 实痞 实痞实痞是指由湿热、痰食、肝气、瘀血等邪滞引起的痞证。临床以胸脘痞塞满闷,甚则可兼隐痛,伴有呕逆、便秘等表现为特征。《景岳全书·痞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实痞名称见《医学纲目》。 病因病机 为实邪阻滞于心下或胸膈,其中有湿热内阻,肝气郁滞,瘀血阻络,饮食停积,痰饮稽留等,邪停膈下,气机不运,升降失常,造成心下痞满。除之上述因素之外,《丹溪心法》认为尚与体质因素有关,曰:“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 辨证施治 根据发病原因,临床上常分湿热内阻、痰浊壅盛,肝郁气滞,瘀血阻络,食积停滞几种类型。 (1)湿热内阻: 内容见“热痞”条。 (2)痰浊壅盛: 症见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喘急咳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不思,头目眩晕,身重倦怠,舌苔白润,脉象濡滑。证因素体痰盛,或因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聚,影响气机升降,引起痞证。治宜燥湿化痰,顺气宽中。方选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等。如痰盛兼见脾虚证者,可用李东垣枳实消痞丸。方用枳实、半夏、厚朴消痞散结,化湿浊;人参、茯苓、白术、麦芽、甘草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黄连与干姜,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若痰浊内壅,郁久化火,痰热互结,可出现胸中烦热,胁肋胀满,口渴欲饮,气急喘满,吐痰黄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浮滑或滑数。治宜泄热消痞,化痰降逆。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温胆汤。 (3) 肝郁气滞: 症见脘腹痞闷,胸胁胀痛,精神抑郁,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象弦。由于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方用七气汤合四逆散加减。前方用半夏、紫苏散结消痞;厚朴宽中理气; 茯苓健脾和中;合四逆散疏肝解郁。东垣的消痞丸对肝气郁结胸脘,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者颇宜。方中柴胡、木香、半夏、枳实、陈皮有疏肝解郁宽胸之功; 气滞易致血瘀,故佐以当归、红花和其血气。 若肝郁日久,气滞化火,出现胸腹胁肋疼痛,时发时止,食热物则痛增,舌红苔黄,脉弦或数。宜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用金铃子散、丹栀消遥散。 (4)瘀血阻络: 症见胸脘痞满,腹胀刺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纳食不馨,大便秘结,舌有瘀班,脉象涩。由于气郁日久,气滞血瘀所致。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方用内消丸。药用青皮、香附疏肝理气; 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陈皮、神曲、麦芽健脾消食。也为用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5)食积停滞: 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苔腻脉滑。由于饮食过度,食积内停,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消食和胃。方用保和丸、枳术丸。若积滞内阻,蕴湿生热兼便秘者,治宜消导积滞,清利湿热。方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凡气血痰水湿食等郁结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等症,临床上也可参考用行气解郁的越鞠丸治疗。 ☚ 热痞 虚痞 ☛ 实痞shí pǐsthenia-stuffiness; excessstuffi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