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序二 增补本序二 直到现在,我尚未见到陈高春先生一面。然而我却十分乐意地同意为他主编的《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写“序”,而不顾忙病交加。这倒不是因为他惠函向我索“序”,也不是因为他这位才42岁的青年学者连续自著或主编了三部填补我国辞书的空白之作:《中国语文学家辞典》、《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大辞典》以及《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而是因为我看了他的语法辞典的“初版本”,被他的超常的品德所感动,那就是他那谦逊的品德、甘为人梯的品德。 他没有以“学者”自居,没有靠主编的权势把自己收入“学者篇”中,相反,却不拘一格地收进了同他不相上下的年青人。对他这种难能可贵之举,不写,在心理上是得不到平衡的。 我对陈高春先生有一定了解,那是在《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问世不久。 从与朋友们的交谈中,从他的信中,我了解到他的年龄、他的师承、他的两度从军、他的论著数量。 及至看了他的部分著作,我认为他是出类拔萃的文武全才。 他以军人之胆、文人之识,使他在短短几年内,出版了3部皇皇巨作,而且他还自著或参与编著了12部专著,发表论文30余篇,总字数约500万字。 可谓成绩斐然。 这次《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修订伊始,我就建议他把他自己纳入“学者篇”之中。我认为他有这个资格,无须避嫌。因为21世纪即将到来,它的前半个世纪没有相当数量像他这样的青年学者作为《辞典》的主体,则扩大不了那时的青年学子的语法视野,而且学无楷模,多走治学弯路。我不知能不能说服他。 1993年春节,陈高春先生远道寄来了增补本的要目和部分词条。 我认为增补本大大优于初版本。 一、全面性优于初版本。 增补本新增条目 1100多条。 如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国外语法理论,国内外汉语语法学说、语法学术活动,汉语方言语法,新近出版的语法著作的介绍等等方面的条目均有增加。 此外,全面性还表现在“学者篇”对每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 二、开拓性优于初版本。 如新增的“语法学说”、“语法学术活动”等内容,不仅开阔读者视野,给读者以启发,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国际语法学者的瞩目,让国际学者从这些内容中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其理论学说是如此的丰富、学术活动是如此的红火。而且对入选学者,只要他有成就,决不论资排辈。 这就为“学者篇”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为青年学者提了精神、鼓了干劲、壮了胆量。 三、实用性优于初版本。 不管什么书,没有实用性(包括广义的实用性)就不成其为好书。 高春先生是教师,执笔者们几乎很少有例外。 强调实用性也许是这些人的“职业病”。 它的实用性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 加强了释疑篇的分量。 释疑的“释”有针对性,释疑的“疑”有普遍性,它好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师友,循循善诱,有疑必答,答必有中。比如“着、了、过”,以往的语法书称之为“时态助词”,现在的语法书大多称为“动态助词”,原因何在?这在一般的语法著作中难以找到答案,而增补本“释疑篇”新增的“助词的时态与动态”条却给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二) 释义适度而易懂。 它根据词目的性质在释义上恰如其分,各有所宜。 比如对“删除”的解释只有数十字;而对“系统功能语法”的解释却用了近2000字。 字数虽多,但多得好,多得是地方,多得有必要。 文字的运用也雅俗共赏。 它运用了不少“形象化法”,如列“层次图”16种,形象化地反映了抽象的语法层次和关系;等等。运用了不少“相当法”,如:“命戒之句”释为“略相当于现在的祈使句”,“顺承词”释为“大致相当于承接连词”等等。 运用了不少“例解法”,如“理论篇”、“术语篇”条目的释文,大多引原书为例证,并加以解说。这些方法的运用,皆开卷可见。 其所以如此,是作者眼睛向着读者,心中想着读者,笔下考虑读者。 四、学术性优于初版本。 增补本对原有条目做了较大的修改,修改面约占80%以上。 如“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语法学”、“俞敏”、“孙良明”、“刘坚”、“语法研究和探索”等等条目以及书后的几种附录都是重新撰写的。而且不乏学术性的指引。专科性词典对理论、方法、著作的释义有一个指明方向的问题,方向指得对头,即可有效地指导读者。 如“转换·生成语法”条在介绍乔氏理论后, 指明乔氏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学者在应用时对乔氏理论的改造;又如“汉语语法场导论”条在介绍该著作之后,指明“汉语语法场论的提出,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早已有系统的语法理论与实践,为汉语语法史的重新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又如“语素的虚实与词的虚实”条在论述二者的不同后,指明它们的虚实不能一一对应,它们的分类标准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再如“主宾语问题讨论”条在介绍讨论情况之后,指明其意义与结构相结合的观点是较为合理的,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这种结合性的标准具体地如何掌握,到底有哪些语法特点, 至今仍未有定论;等等。 这就使人有所遵循,明确何者为优,值得往上投入力量,何者为劣,不值得花费气力,因而少走弯路,不迷失方向。 五、条理性优于初版本。 增补本在分类上作了调整,各“篇”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如“理论篇”下分:“语法·语法学·语法体系”、“语法学史·语法学说”、“语法研究·学派·学术活动”等类;“释疑篇”又分“词法释疑”、“句法释疑”;等等。这就使全书各部分更显示出逻辑性和层级性。 汉语语法学的历史如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算起,已有95年的历史了。 模仿也好,革新也好,发展也好,说到底,是“后来居上”。我相信陈高春先生主编的《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在发展阶段中必将有力地推动汉语语法学向符合汉语特点的方向发展,而且是突破性的发展。吴士文 1993年2月18日于丹东市政协 |
☚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序一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说明 ☛ 00011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