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对策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对策。实现农村全面小康需要从七个方面采取对策。
❶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劳动力转移三轮驱动,加快农民增收。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向农业的深度要收入。二是以税费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制度创新要收入。三是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动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
❷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用10年时间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一是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中西部地区农村学龄儿童的学杂费支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高中教育。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 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难以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央应按税费改革前的基数,从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中切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教育。三是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❸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尽快制定 《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条例,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全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三是以农村低保人口为突破口,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险。
❹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水、改电、改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农村电网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农村的投资重点应转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推动农村自来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厨房革命。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应将通电、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列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一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将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家整体就业规划,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起来。二要积极调整产业布局,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再创农村非农产业辉煌,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三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自就业能力。
❻积极调整小城镇布局,加快产业培育,推动农村城镇化。一是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小城镇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小城镇化的步伐,扩大小城镇规模。小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后,其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供水、供暖、供电、供气等) 才能实现合理配给和经营性运作。三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依托,发展小城镇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四是建立和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把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作为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供就业保障,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❼东西互动,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东西部地区加强合作。东部发达地区要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带动和扶持西部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两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东部地区要尽可能地使用西部地区农民工,加快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步伐,并提供技术培训。二是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落实好各项政策,按时兑现各项补贴,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三是增加对西部地区各项投入的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