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宛陵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宛陵集 宛陵集诗文别集。北宋梅尧臣作。尧臣为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旧名宛陵,故名。尧臣好友欧阳修尝得其遗稿编为十五卷,后人增辑至六十卷,辑者不详。《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间梅氏刻本有《拾遗》一卷、《附录》一卷,又有上海扫叶山房影印清康熙间宋荦刻本,校刻较精。今人朱东润在夏敬观《梅宛陵集校注》稿本基础上编成《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三十卷,书前有叙论四篇,书后附有墓志铭、《宋史》本传、序、跋、题记等资料。 ☚ 范文正公集 欧阳文忠集 ☛ 宛陵集 宛陵集诗文别集。一作《宛陵先生文集》、《宛陵先生集》。宋梅尧臣撰。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居士外集》卷二三有《书梅圣俞稿后》,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据欧文,知此稿乃写本,实为梅尧臣集的最早本子。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复为撰《梅圣俞诗集序》(《居士集》卷四二)。据序,知此诗集凡十卷,乃谢景初所辑。嘉祐六年(1061)欧阳修所撰《梅圣俞墓志铭》谓梅有文集四十卷。与此同时或略后,修选录梅诗,编为十五卷(见《梅圣俞诗集序》后补记)。以上四本,皆佚。哲宗元符二年(1099),宋绩臣辑《梅圣俞外集》十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陆游撰《梅圣俞别集序》(见《渭南文集》卷一五),称此别集乃李兼所辑。另《宋史·艺文志》著录《梅尧臣后集》二卷。此三本亦佚。今通行本《宛陵先生文集》,皆出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六十卷本。前五十九卷为诗。一至二十三卷为第一线,二十四至五十九卷为第二线。各为起讫,断续发展。其第一线分四段,卷一仁宗天圣九年(1031)至卷一一庆历五年、卷一二庆历八年至卷一三皇祐元年1049)、卷一三皇祐三年至卷一八皇祐五年、卷一八嘉祐三年至卷二三嘉祐五年。其第二线亦分四段,卷二四庆历五年至卷三四庆历八年、卷三四至和二年(1055)至卷三六同年、卷三六皇祐元年至卷三八皇祐三年、卷三九皇祐五年至卷五九嘉祐三年。卷六○为文赋。绍兴本已佚。今传世之本,有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残宋本、明英宗正统四年己未(1439)本、明神宗万历四年丙子(1576)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1702)宋荦本。残宋本存卷一三至一八、卷三七至六○,较后三者多诗八十七首。宋荦本和正统本、万历本文字有很大不同,实各有继承。正统本、万历本保留当时的通行字,可资研究,版本价值较宋荦本为高。今人朱东润通过深入考订,为梅尧臣的诗进行编年。复在近人夏敬观《梅宛陵集校注》的基础上,对梅诗进行校注。他利用了夏的校勘成果,保存了夏的原注。为《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三十卷。《宛陵先生文集》卷六○所收可以编年的文赋,亦在此三十卷中。其不能编年者,入卷末《拾遗》;方回《瀛奎律髓》有诗一首,吴曾《能改斋漫录》有词一首,皆未入集,亦入《拾遗》。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然此本所收诗犹未尽,如《苏轼诗集》卷三○附录的尧臣《木山》诗,即未收。 ☚ 都官集 徂徕集 ☛ 宛陵集 宛陵集60卷,《附录》1卷,宋梅尧臣撰。其诗初为谢景初所辑,仅10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并之,亦止15卷。其增至59卷,未详何人所编。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通考》合,惟无外集。陈振孙谓《外集》多与《正集》复出,或后人删汰重复,故所录者止此耶。此集收赋19篇: 《红鹦鹉赋》、《述酿赋》、《灵鸟赋》、《鸤鸠赋》、《麈尾赋》、《针口鱼赋》、《凌宵花赋》、《灵鸟后赋》、《鱼琴赋》等。梅赋的特点是思想性较强,多为针对现实而作。 ☚ 宋景文集 盱江集 ☛ 宛陵集即《宛陵先生集》。 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宋梅尧臣(1002—1060)撰。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北宋文学家。仁宗时,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偁欲变诗体,均未成功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当时辅佐欧阳修改变文体者是尹洙,而佐欧阳修以变诗体者则是梅尧臣。王曙知河南时,梅尧臣为河南县主簿,称尧臣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矣!然尧臣诗旨趣古淡,知之者稀。”其“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句,深得晏殊赞赏。欧阳修亦深识尧臣,评价说:“覃思精致,以深远闲淡为意。”梅尧臣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当时与苏舜钦齐名,故人称“苏梅”。其诗初为谢景初所编,仅十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之,亦止十五卷。增至六十卷者不详。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文献通考》所载相合,仅无外集。《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另有《四部备要》本。 《宛陵集》wan ling jiThe Wanling Collection→梅尧臣 (Mei Yaoch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