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宛陵先生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宛陵先生集别集。六十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北宋梅尧臣撰。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历知建德、襄城,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不久病逝。 《宛陵先生集》中存诗近三千首。梅尧臣在诗歌理论上强调《诗经》、《离骚》的创作传统,他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中说:“迩来道颇丧,有作皆空言。”对西昆派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诗歌创作应是“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在艺术风格上他也有独特见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他的这些主张是在唐诗以后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途径,对后代诗人具有一定的影响。 梅尧臣诗歌富于现实内容,不少诗表现了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等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带给农民的痛苦,《陶者》反映了贫富的尖锐对立,《岸贫》、《小村》记录了农村的荒凉破败,这些诗都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另一些诗则抒写了对国事的关切,如《故原战》记叙宋对西夏作战的惨败,谴责了统治者抵御外侮的无能;《彼鴷吟》、《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等表达了对朝中政治斗争的是非爱憎。梅尧臣还有不少写景抒情诗,如《鲁山山行》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晚秋山间情景,《梦后寄欧阳永叔》、《东溪》等也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梅尧臣的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他力求风格平淡,纠正了西昆体诗的错采镂金,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刘克庄称誉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畦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后村诗话》)但梅尧臣诗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 自宋以后多次刊刻,宋刻本仅存残卷,有影印本。较通行的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今人朱东润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宛陵先生集 宛陵先生集别集名。北宋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撰。梅氏诗初为谢景初辑,仅10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并为15卷,后不知何人再增至59卷并文赋1卷。《文献通考》已载为60卷,且又有外集10卷。但明人姜奇芳所刊仅60卷,无外集。后又不知何人附有补遗三篇及赠答诗文、墓志一卷。卷六十收其赋作《红鹦鹉赋》等19篇。《宛陵先生集》今传有60卷附录1卷的《四库全书》本;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的《四部丛刊》本;60卷的《四部备要》本。 ☚ 宝晋英光集 卷施阁文集 ☛ 宛陵先生集又作《宛陵集》、《宛陵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北宋梅尧臣(1002—1060)撰。六十卷,拾遗一卷。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以地望名集。以父荫为河南主簿,历知州县。召试,赐进士出身,除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曾与修《唐书》。工诗,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为欧阳修所赞赏。家贫,不得志。另有《外集》十卷,今不传。是集有按时地排列:卷一至三为《西京诗》,卷四至六为《池州后诗》,卷六至八为《汝州后诗》,卷八至十一为《湖州后诗》,卷十二至五十九为以体裁分编的诸体诗,卷六十为记、序、赋。《拾遗》收诗二首,记一篇。是集诗占五十九卷,文仅一卷。诗虽与苏舜钦齐名,但风格朴素而含蓄,又有雄浑之作。写景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献甫过》:“几树桃花夹竹开,阮家闾巷长春苔。启扉索马送客出,忽觉清红入眼来。”及《鲁山山行》、《秋日家居》等,都极尽写景抒情之妙,风格清丽闲远,令人赏心悦目。部分作品能深刻反映社会矛盾和民众生活疾苦。如《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以农家口吻来反映他们的困苦生活,此外如《猛虎行》、《陶者》、《伐桑》、《牵船人》等诸诗,都是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会生活矛盾的优秀现实主义诗篇,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立场,给吟风弄月的西昆诗派以有力抨击,在诗的发展中有其地位。有《四部丛刊》本, 前有欧阳修序,附“附录”一卷, 收辑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文天祥等名家所写文、序、祭文、哀挽词和赞诗三十余篇。另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题《宛陵集》;《四部备要》本题《宛陵先生文集》。 宛陵先生集 宛陵先生集别集。六十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北宋梅尧臣撰。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历知建德、襄城,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不久病逝。 ☚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临川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