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定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定势 定势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篇名与美学概念。刘勰在《体性》篇后写有《定势》篇。“体”即文章的体态风貌,或曰风格,刘勰认为“体”是由“性”统领下的“才、气、学、习”所决定的。而“势”则是指“体”的虚实强弱。《定势》篇对体势问题作了系统的说明。首先他讲:“因情(性情)立体,即体成势”。势是根据作家风格以及体裁需要而设的,这是很自然的,因此他说:“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这里“趣”也就是“势”的意思。他还说:“圆者归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刘勰分出几种“体”,指出“势”也依从本体而定,势必须服从整体风格需要,但“势”在总“体”内还可以有所变化,这样文体才不偏枯。 ☚ 通变 隐秀 ☛ 定势dìngshì❶确定的发展态势 定势 定势武术术语。指拳械技术中的固定路数、姿势和变化规律。明唐顺之《武编》卷前五“拳”:“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 ☚ 拳势 着 ☛ 定势dìngshì〈名〉 固定下来的趋势;规律性的发展态势。 定势dìngshì〈名〉固定下来的趋势;规律性的发展态势。 定式;定势◉ 定式dìnɡshì 名 也作“定势”。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或格式。〈例〉心理~/ 思维~/ 士无常俗而教育有~/ 创作没有~。 定势dìnɡshì❶〈名〉确定的发展态势。 定势 定势dìnɡshì较固定的倾向或态势。 ☚ 定评 定说 ☛ 情势 情势势(势子;势头;~况;势派;势态;阵势;架~;头~;劲~;大~;理~) 风(风色;风势;~向) 另见:事情 状况 发展 形势 ☚ 情形 内情 ☛ 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当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又称心向。人们在过去经验模式的影响下,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定势对知觉、思维等许多心理活动具有普遍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定势可以加速解决问题,教师上课讲述原则与例题后,学生课后做同样类型习题,就是依赖了定势的积极作用。在解决异类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变更时,定势往往起到的是消极作用,它使人的思路受到局限,固守某种方法,以致形成某种机械的、盲目的、习惯性的反应倾向。如有些人在反复感知(10—15次)两个大小不等的球后,对再次(第16次)呈现的两个本来相等的球也会知觉为不相等,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前15次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经验模式所造成,这种定势作用影响了人们最后一次的正确判断。定势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心理现象,只要把握了定势的规律,就能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 直觉 左右脑功能特异化 ☛ 定势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对随后活动的准备状态。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 定势 定势dingshi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又称心向。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例如人在反复感知(10~15次)两个大小不等的球后,对再次(第16次)呈现的两个本来大小相等的球也会感知为不相等。产生这种感知错觉的原因是前15次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模式,这种定势作用影响了最后一次的正确判断。定势对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具有普遍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定势可以加速解决问题。例如老师上课讲完例题后,学生课后做同样类型的习题,就是依赖于定势作用。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变更时,定势往往产生的是消极作用。例如给学生蜡烛、火柴和火柴盒,按钉等材料,让学生把蜡烛垂直地固定在墙上。正确的解决方法是点燃蜡烛,在火柴盒上滴点烛油将蜡烛固定在盒上,然后用按钉将盒子固定在墙上。结果有许多学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原因是他们仅把火柴盒看成是装火柴的容器,而没想到要利用盒子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定势妨碍了学生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问题情景的需要,使思路受到局限。定势也会使人们固守某种方法,不作其他尝试,不寻求创新的、简易的更好方法,以致形成机械的、盲目的习惯性反应倾向。例如让小学生去求1~10自然数之和,其结果是:1+2+3+4+5+6+7+8+9+10=55。许多学生计算时是按顺序一个个地加,而高斯则发现将两端的数依次相加都等于11,共有5个11,11×5=55。高斯打破了惯用加法的方法,而是大胆地采取了更简便、迅速的方法。而连加方法则效率低、速度慢,还易出错。因此打破定势,有助于灵活、迅速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就在于能够冲破定势,学会变通地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定势来巩固、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打破定势的灵活变通的能力,以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 概念 言语 ☛ 定势 定势Dingshi已经形成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态度倾向等对当前心理活动的影响。狭义的定势指认知活动中形成的模式对当前的知觉、思维等过程的影响。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迅速地利用过去经验,这对当前活动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知觉定势中,多次重复的知觉判断可以形成一种准备状态,而对改变了的知觉情境作出错误判断。如左右手分别持500克和400克的砝码30次后,两手都持500克砝码,被试仍判断左手法码较右手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解决方法也会在遇到新问题时继续采用而反成为障碍。如陆钦斯所做的著名的量水实验,要求用容量分别为A、B、C的量筒量出特定的容量P,被试在解决过前面若干个问题后容易总结出P=B-A-2C的解决办法,但当再遇见如表中7、8题的问题时,本来只需用A-C或A+C的简单办法即可完成,但大多数人均沿用了前面的复杂办法。过去经验影响问题解决还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即人们总是倾向于只考虑物体最常见的某些功能,而在问题解决要求发挥物体其它功能时不能适当变通,这称作功能固着。比如当要求用蜡烛以及火柴、图钉各一盒,解决如何支撑和燃着蜡烛的问题时,多数人难以很快想到用图钉固定蜡烛盒做平台用,因为习惯总认为盒子只能用来作容器。突破定势和产生功能变通,必须以大力发展发散思维作基础。 ☚ 思维 问题解决 ☛ 定势又称“心向”。❶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能使有机体对新刺激的反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实践活动中,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 定势mental set 定势set亦称“心向”。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定势”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舒曼( F.Schuman,1863~1940)在1889年提出,原来是指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目前它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活动中。定势包括运动定势、知觉定势和心理定势或思维定势等。定势的积极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消极的方面在于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前苏联乌兹纳捷(д.н.узназе)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形成苏联定势心理学派。其定势理论成为前苏联医学心理学、年龄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 定势 定势set; mental set亦译“心向”,亦称“反应定势”。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常常意识不到,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定势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定势主要有三种类型: 运动定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进入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知觉定势,指对刺激作特定知觉组织的准备;思维定势,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定势既可使个体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又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 ☚ 高原期 心向 ☛ 定势 定势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它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org Elias Müller, 1850—1934)和舒曼(Friedrich Schumann, 1863—1940)在1889年提出,后经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泽(Дмит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Узнадзе, 1886—1950)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参见“定势理论”。 ☚ 负迁移 模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