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品、职掌分见于“太尉”、“司徒”、“司空”各条。
别名❶三台。《全宋词》(中华书局本)页2596,刘克庄《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某逾望三台。”《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三公之位也。” ❷三事。《曾巩集》卷23《赠第八皇子制》:“宜秩以三事。”《汉书 ·韦玄成传》:“天子我监,登我三事。”颜师古注:“三事,三公之位。” ❸三槐。《石林燕语》卷7:“(王)祐后创居第于曹门外,手植三槐于庭曰:‘吾虽不为赵普,后世子孙必有登三公者。’已而,魏公果为太保。”《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职掌❶宋前期为亲王、宰相、使相加官,无论道经邦之责。 ❷元丰新制,三公官起寄禄官阶之用,仍不预政事,领俸禄、示优宠而已(《宋宰辅》卷9)。 ❸政和二年九月,“改太尉以冠武阶”(《宋史 ·徽宗纪》3)。
品位❶宋前期为正一品。太尉原位在“三师”之下,然自唐以来,以上公(太尉)为重,其迁转之序,司徒不得迁太尉,而迁太保、太傅,由太傅方许迁太尉、太尉迁太师,位仅次于太师(《分纪》卷2《三公》)。 ❷政和二年九月,改为武官阶之首,仍正一品(《宋会要·职官》1之12《太尉》)。 ❸政和二年十月三日之后,降为正二品(《宋会要 ·职官》56之39《官制别录》)。
别名❶上公。北宋政和二年改三公官名之前,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故有此称。《石林燕语》卷8:“太尉,天子上公。”《宋诏令》卷65《王旦罢相拜太尉制》:“上公峻秩,……可特授太尉。” ❷掌武。《容斋四笔》卷15《官称别名》:“太尉为掌武。” ❸尉府。《愧郯录》卷13《冷端甲》:“杨大监简在戎监,尝得诸李尉府显忠之族子。”《宋史·李显忠传》:“授显忠淮西制置使、京畿等处招讨使、擢太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