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官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官利又称“官息”或“正息”。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筹集资金所通常采取的一种制度。按照这种制度,企业股票负有固定的“官利”,即不论企业盈亏,必须按期支付股息。有盈余时,再按股分配“红利”。这样,投资人就成了企业的债权人,其投资就等于向企业的贷款。“官利”一般为年利8%以上,这反映了当时工业资金筹集的艰难。 官利也叫官息或正息。旧中国对股息的称谓。它与一般股息的含义有所不同。在旧中国,股东入股时就对官利率作了规定(年利率一般为8%),不管企业是否盈余,官利必须照付。支付官利后,企业如有盈余,股东还要得到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称为红利。官利是旧中国特有的产物,是民族资产阶级为筹集和稳定资金所采取的一种制度。 官利我国解放前,股份公司或合伙企业根据公司章程或合伙契约规定,每年按规定利率发给股东或合伙人的投资利息。股份有限公司要先弥补上年亏损并提足公积金后尚有盈余时,才能发付官利。合伙契约有时规定不论盈亏均需按规定利率,发付官利; 无盈余时发付的官利,在以后年度有盈余时冲销。超过规定利率从盈余中发给股东或合伙人的那部分投资利息,称“红利”。对企业的董事、经理、一般职工发放的一部分盈余,称“花红”。 官利 官利中国近代股份企业中固定发付的股利。一般在企业章程中或决议中订明每年发付的股息率,称为官利。在官利之外,还可视企业盈余情况加发红利,如每股官利5%,红利4%,合计即为9%,若每股金额为100元,年全部股利即为9元。 ☚ 比期 绥远宝丰社“谱拨”银钱 ☛ 官利 官利别称“官息”、“正息”。旧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股息。通常是指每年不论盈亏必须偿付投资人股金的高额利息。参见“官利制度”。 ☚ 本金 利息 ☛ 官利 官利股息的俗称。见“股息”。 ☚ 花红 镑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