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宗正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宗正寺 宗正寺官署名。唐代为九寺之一。宋初沿置。置判寺事二人,以皇族担任,掌宗庙陵寝荐享祭祀,并主管皇室宗族名籍,修纂谱牒等。元丰改制,以宗正卿、少卿为正、副长官,丞助理寺事,卿与少卿不再专用皇族。 ☚ 太常寺 大宗正司 ☛ 宗正寺官署名。唐代中央政事机构九寺之一。宗正秦汉始设,为九卿,多以皇族中人充任,掌管皇族事务,历代沿置。北齐始设宗正寺。唐宗正寺长官为卿,领崇玄署,除负责皇族属籍外还掌管道教事务。高宗时一度改寺名为司宗寺,长官为正卿;武则天时改为司属寺,不久均复旧名。 宗正寺卿官署名。秦设立的掌管皇族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正,多由皇族成员充任。汉代沿置,并定为九寺之一。据《续汉书·百官志三》:宗正“常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北魏改其长官名为宗正寺卿。隋、唐及宋皆因之。其职掌各代略同,唯唐代并领道观及道士名籍。辽代宗正寺称大惕隐司,长官称特里袞。金代改称太宗正府,以判大宗正事主持。元仍称大宗正府,其断事官为札鲁忽赤。明、清改称宗人府。 宗正寺 宗正寺官署名。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始置。此后历代沿置,宋以后废。掌皇室宗族之事。《旧唐书·职官志三》:“宗正寺:〔《星经》有宗正星,在帝座之东南。秦置宗正,掌宗属。梁置12卿,宗正为一,署加‘寺’字。隋品第二。光宅改为司属,神龙复之也〕。卿1员(从三品上),少卿2员(从四品上),丞2人(从六品上),主簿1人(从七品上),录事1人(从九品上),府5人,史9人,亭长4人,掌固4人。卿之职,掌九族六亲之属籍,以别昭穆之序,并领崇玄署。少卿为之贰。九庙之子孙,继统为宗,余曰族。凡大祭祀及册命朝会之礼,皇亲诸亲应陪位预会者,则为之簿书,以申司封。若皇亲为三公子孙应袭封者,亦如之。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及勾检稽失。录事掌受事发辰。” ☚ 宗人府 宗正府 ☛ 宗正寺 宗正寺即宗正的官署, 又称宗正府。宗正始设于秦,西汉沿置,王莽执政时曾更名宗伯, 后又并其官于秩宗(即太常),东汉时复名宗正,为九卿之一,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是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的官。《后汉书·百官志》本注:“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 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其属官,两汉略有变化,主要有:(1)宗正丞。西汉秩千石,东汉秩比千石。总署曹事。(2)都司空令(西汉)。主宗室之犯法者,督造砖瓦。(3)内官长(西汉)。主分寸尺丈。(4)诸公主属官。两汉公主属官均隶归宗正,主要有家令,东汉秩六百石;家丞(东汉),秩三百石;门尉(西汉);主簿(东汉),秩六百石;仆(东汉),秩六百石;私府长(东汉)秩六百石;食官长(东汉),秩六百石;永巷长(东汉),秩六石石;傅(东汉)秩六百石;驺仆射;舍人。汉以后各代,均设宗正官,职掌与汉制略同,名称却不断有所变更:唐宋称宗正寺卿,辽称特里哀,金称判大宗正事,元称大宗正府扎尔呼齐,明称宗人令,清称宗令。官署名一般仍称宗正寺或宗正府,明清时则称宗人府。宗正寺均设于京师之中。汉时寺门前施一“行马”(砖台上所置放马绳用的木架),为仪仗。 ☚ 太常寺 光禄勋寺 ☛ 宗正寺官署名。隋朝置,为九寺之一,掌宗室、外戚属籍及有关事务,设宗正卿为长官、由宗室充任,属下官员亦多用宗室。唐朝沿置。 宗正寺官署名。秦置宗正,掌管皇族事务,两汉至南北朝唯东晋与南朝宋齐不置,梁陈与北齐始加寺字称宗正寺。北齐以宗正寺卿与少卿为正副主官,丞助理寺事。掌宗室属籍。统皇子王国、诸王国、诸长公主家。隋沿北齐之制置宗正寺,不统署。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为司宗寺,卿与少卿改为司宗寺正卿与司宗寺大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司属寺,主官仍称卿与少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为宗正寺。掌同北齐。属官有主簿一人,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知宗子表疏官一人,录事一人,府、史各五人,亭长、掌固各四人。领诸陵台、太子陵庙,又领崇玄署。崇玄署在隋代本属鸿胪寺,唐朝皇帝自认为是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子的后裔,为了尊崇老子,所以把管理道士女冠的崇玄署也划归宗正寺管辖。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始罢废,以道士女冠转归司封管辖。五代梁有宗正卿,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置宗正大卿,余官均停。后周仍置宗正寺,有斋郎、室长等职,诸坛祭祀之事亦为宗正寺所掌。宋初宗正寺置判寺事二人,以皇族充任,掌宗庙、诸陵荐享祭祀,并主管皇族名籍。元丰改制后以宗正卿、少卿为正副主官,因为另设大宗正司,卿与少卿不再专用皇族。佐官有丞,助理寺事。所属有太庙令、后庙令、宫闱令,领玉牒所。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诏以宗学改隶宗正寺,自此寺官又管理校试之事。辽南面官中有宗正寺,但无所掌,其职在北面官的大惕隐司。金置大宗正府,后改称睦亲府,掌敦睦纠率宗属。明清称为宗人府。参见“大宗正府”、“宗人府”。 宗正寺官司名。 职源与沿革宗正为古官,始于秦汉(《汉书·百官表》上)。宗正寺之设,始于北齐(《隋书 ·百官志》中)。两宋沿置。南宋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并入太常寺,绍兴五年闰二月二十七日复置寺(《要录》卷22庚申)。 职掌掌宗室名籍,修纂牒、谱、图、籍,宗室赐名定名,奉宗庙、诸陵寝、园庙荐享等事;徽宗崇宁后提举诸王宫大小学;仁宗景祐三年建大宗正司前,并管皇族事务(《宋会要·职官》20之1、5,《合璧后集》卷33《宗正卿》,《燕翼诒谋录》卷4)。 品位宗正寺、太常寺于九寺中位次最高。宗正、太常卿皆正四品,光禄寺七寺卿为从四品;太常、宗正少卿从五品,光禄寺等七寺少卿为正六品;太常、宗正二寺丞皆从七品,光禄寺等七寺丞为正八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初,宗正寺卿、少卿须除国姓(赵)人,元丰六年后不专差(《玉海》卷120《咸平宗正寺》、《宋会要·职官》20之5)。 编制❶宋前期,置判宗正寺事二(包括同判),若阙,则以知宗正丞事补;主簿一员。或置兼卿官。此外,室长、斋郎无定数,太庙宫闱令、后庙宫闱令、奉慈庙宫闱令各一人。修玉牒官(多为兼差),无定员。陵台令(永安知县兼),诸陵副使、都监等。吏额有楷书四人、府吏二人、驱使官九人、庙直官一人。修玉牒所吏人,有典三人、楷书四人(《宋会要·职官》20之1《两朝国史志》)。 简称与别名❶宗寺。《宋会要·崇儒》1之17:“宗正寺言:‘宗学合行事件:一、每月私试差官,宗寺长贰轮充监试。’” 职源与沿革“判寺事”之名,唐已有之,但非官名,如“宗正丞一人,判寺事”(《新唐书·百官志》3)、宗正寺长贰“判宗正寺”(《长编》卷197丁卯等)。北宋始置(《玉海》卷130《咸平宗正寺》)。元丰改制正名,不复设。 职掌领本司事,掌应奉诸陵、庙荐享,及皇族籍(《宋史·职官志》4《宗正寺》)。 品位以国姓(赵)两制以上文官充(同前书卷)。 编制置一人或二人。 简称判寺。《宋史·职官志》4《宗正寺》:“判寺赵世长改为知寺事。”《玉海》卷130《咸平宗正寺》:“赵概判宗正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