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宗教改革运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出现于德意志、瑞士、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各国、奥地利、尼德兰、英国、法国、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国。最重要的事件有: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卡尔文在瑞士进行的宗教改革;英王亨利八世开始的宗教改革;新教在西欧的传播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运动后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各宗派,如在德国和北欧的路德宗,在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的卡尔文宗,在英国的圣公会等。宗教改革运动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有进步意义。但建立起来的新教各派对于人民,又是新的精神枷锁。

宗教改革运动

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表现形式是对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发动猛烈冲击。其中著名的运动有马丁·路德(温和派)、加尔文(激烈派)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闵采尔领导的下层教士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对天主教会的冲击和改革。宗教0改革主张的要点是: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

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在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后,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仍然沉重地压在人民头上,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必要在宗教制度方面实行改革。对此,杨静仁在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回顾宗教问题的发言:强调实行五个分开,❶民族和宗教分开;
❷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分开;
❸宗教和行政分开;
❹宗教和教育分开;
❺党内外分开。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58年5月和9月分别召开了回族伊斯兰教问题和藏传佛教问题座谈会。李维汉就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矛盾、宗教制度改革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于是在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一些民族中(西藏地区除外)普遍开展了宗教制度的改革: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中的一切封建特权,包括寺庙私设法庭、监牢和刑罚被废除,干涉民事诉讼,干涉婚姻自由,压迫歧视妇女以及干涉文化教育事业等,基本上被制止;喇嘛庙和清真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无偿劳役等剥削制度,以及寺庙的封建管理制度,包括打罚制度等,也都基本废除了。广大教民从宗教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下得到了解放。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大规模反封建运动。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力,对西欧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罗马教会发动猛烈的冲击。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表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1520年又先后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被称为德国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小册子,使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兴起,并很快发展到欧洲各国。中心思想是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不承认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需由神父作中介。以路德为首的温和派要求建立适合君主专制的新教会和教义,以法国人加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则在日内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运动曾使欧洲各国摆脱罗马教皇控制,把教会置于本国君主控制之下;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各宗派,如德国和北欧各国的路德宗,法国、瑞士等国的加尔文宗,英国的圣公会等。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基督教历史事件。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改革天主教的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政治运动。动摇了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1年,路德当众烧毁教皇革除他教籍的谕令,加速了运动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的主张主要有: 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地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视《圣经》为唯一有权威的根据,强调信徒与上帝直接相通而无须神父作中介,路德派是运动中的温和派,要求建立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得到一部分德国诸侯和市民上层的支持。1541年,以法国人加尔文为首的宗教改革激进派在日内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长老制教派,加尔文派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共和党人的旗帜。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欧和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各派。

☚ 宗教   宗主教 ☛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发动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表现形式是对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发动猛烈冲击,削弱了它在欧洲的封建神权统治;同时摆脱天主教会组织的羁绊,建立起资产阶级或新兴民族国家统治需要的新教各派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从德国开始。1517年10月31日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亦称《95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成为公开斗争的信号。1520年,路德发表著名的《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在维登堡当众烧毁教皇革除他教籍的谕令和教会法典,表示同教皇决裂,这一断然举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1521年,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已深入德意志各个角落,各阶层人民广泛投身运动中。152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德国农民战争,使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以闵采尔为代表的一些下层教士积极参加农民起义,但马丁·路德等则站在王公贵族方面,宣传只能用和平手段改革,主张对起义农民进行武力镇压。以路德为首的一派,建立了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得到市民上层和一部分德国诸侯的支持,属温和派。继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在日内瓦掀起了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的改革比路德改革彻底,充分体现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说:“……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后来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在加尔文教中给自己找到了现成的理论”。以法国人加尔文为首的一派在日内瓦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属激进派。当宗教改革运动的烽火在欧洲大陆遍地燃烧时,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王也相继在大不列颠岛上打起宗教改革的旗号,把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领导权夺过来,使英国教会与天主教脱离关系,变成由国王领导的英国国教会—安立甘教会(我国称圣公会)。安立甘宗与路德宗、加尔文宗并列为在宗教改革中产生并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虽各有特点,但在宗教方面共同提出: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鼓吹《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勿须由神父作中介等。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北欧各国,世俗君主也摆脱教皇控制,把教会置于本国君主的控制之下。

☚ 宗教电台   宗教裁判所 ☛
000052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