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宴 宗室宴清朝王室宗亲的宴庆名称。据《清史稿·礼志七》记载,乾隆十一年 (1746) 首次于瀛台举设宗室宴,“赐宗室王公,遵旨长幼列坐,行家人礼,并引至淑清院流杯亭游览,赐酒果”。终清一代宗室宴举行过三次,地点各不相同。乾隆四十八年(1783) 在乾清宫举行,“命皇子、王、公等暨三、四品顶戴宗室千三百有八人入宴。其因事未与宴者咸与赏,都凡二千人”。最后一次在嘉庆九年(1804),设宴于惇叙殿,其规模仪式略同瀛台宴。 ☚ 内禅仪 百官宴 ☛ 宗室宴清代帝王于年节设筵招待宗室之称。小型者,设于奉三无私,常以皇子、近支诸王公列席;中型者,设于西苑(即北京紫禁城西华门外御苑)丰泽园内惇叙殿,或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惇叙殿宴例:届日,陈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于殿外两旁,宝座前设御筵,左右设皇子、王公等席,其他宗室之席则设于东西两配殿内。乐作,皇帝升座,参加者悉于坐次起跪,一叩礼就坐,以王行酒。大宴则设于乾清宫。乾隆四十八年(1783),普宴宗室,宫内设24筵,宫外设406席,参加者多达2000人(一说4000人)。凡宗室宴,概由内务府备办筵馔和赏物,未能参加者亦得赏赉。此宴,为亲宗、尊君之会,有益于封建专制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