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宗主督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宗主督护北魏初期的地方基层组织。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宗法性豪强地主多筑坞壁,建营垒,聚族而居,抵御外部势力的侵扰。北魏统治者因势而治,以坞壁组织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豪强为宗主,在坞壁内代行国家统治权,称为宗主督护。《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魏书·食货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鉴于宗主督护制的种种弊病,孝文帝以三长制取而代之。 宗主督护 宗主督护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组织。北魏建立后,北方汉族大地主仍结坞建堡,聚族而居,他们控制着许多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为了利用这些豪强地主进行统治,拓跋贵族只得承认他们的传统地位,授予豪强地主以宗族长的身份来督护自己的宗族,使之成为地方基层政权。这种制度被称为“宗主督护制。”北魏政府本想通过建立这一制度,再配合实行孝廉方正制,表彰模范宗族和孝子孝孙,企图从精神上控制宗族民众。然而,宗主督护的实施只是强化了“百室合户,千丁共籍”,并未能解决国家的赋税、财政问题,而且民众多隐冒宗主督户名下,三十或五十家为一户,“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魏书·食货志》)。所以,孝文帝执政后,遂废此制,改行三长制。 ☚ 郡望 族望 ☛ 宗主督护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地方行政基层组织。汉末战乱以来,中原地区坞壁林立,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坞壁主大都由地方豪强或少数族酋帅充任。北魏入主中原,任命坞壁主为宗主,督护百姓,称宗主督护,借此稳定统治,征收赋役。宗主督护则凭借这一点隐匿人户,扩张势力。 《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又《食货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孝文帝实施三长制时废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