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宏观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本书由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F·德尔别尔格与邓肯·M·麦克多噶尔合著,初版于1960年,后多次再版。中译本根据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6年第5版译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

60年代末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滞胀并存的局面,一度被奉为拯救了资本主义的凯恩斯理论也束手无策。经济学家们面临着严酷的挑战,许多新理论纷纷出笼,本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本书运用总量分析和实征研究的方法,以美国近10多年的经济为实例,考察了经济总量如就业量、储蓄投资总量以及国民收入之相互牵连和彼此影响的关系。全书35万字,分4篇19章。第1篇介绍了经济活动的量度问题;第2篇以消费、储蓄、投资、货币供给要素市场及财政政策等基本经济活动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考察;第3篇转入动态的分析,考察了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增长、周期、通货膨胀问题及商业循环原因,第4篇则把以上积累起来的知识汇为一体,进一步考察政策的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际间的调整等问题。

本书论述深入浅出,通俗而科学,系统而简明,很有特色。虽说是一家之言,却也介绍了其它学派的观点,是宏观经济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宏观经济学hóng guān jīng jì xuéмакроэконóмика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又称总量经济学。以一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变量的总量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是分析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和金融等之间的关系。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一般物价水平等的变动。它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释国民经济中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的原因,论证国家干预国民经济的必要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宏观经济学 第二版

主要责任者: 宋娟娟,孙宗亮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346 千字
页码: 1-207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F015
语种:中
定价:34.00
出版时间:2018-08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高等院校“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高等院校“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之一,共收录205条词条。
被引频次: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hongguan jingjixue

和微观经济学相对应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如何决定和如何发生波动,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是在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病根,并为资产阶级提供预测和医治药方,为垄断资产阶级效劳。但因为它所分析的总量,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抗关系。所以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质,根本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制度。

☚ 微观经济学   工资铁律 ☛

宏观经济学

又叫总量经济学,总体经济学或大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领域。它以国民经济的总规模、形态和运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一般价格水平,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总额,总就业量,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等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它着重研究国民经济活动中的总量,平均量和比率的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于1933年率先使用的。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又称大经济学,是指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的经济学。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中各有关经济总量 (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量、总需求、总价格水平等) 的决定及其变化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等之间的关系的。
与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开始了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但最早提出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是挪威经济学家雷格纳尔·弗瑞希。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出版。他以宏观分析方法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总量的现象和问题,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从而使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得以最终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失业、通货膨胀等现象。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无法对国民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作出解释,因此有必要分析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以解决国民经济中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的原因,推测国民经济变化的趋势,从而提出医治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对策。所以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行为和运行。它所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产量和就业水平,一般物价水平及变动率,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 所要解决的就是什么决定就业水平,什么决定通货膨胀率,政府在管理整个经济中的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方面能起什么作用三大问题。围绕这三大问题的分析,就形成了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其核心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由于宏观经济学是对国民经济总体或总量进行的研究,所以又称为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其分析的方法又称为总体分析法或总量分析法。
宏观经济学尽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考察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变动,并提出应付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对策,但它作为一种庸俗经济学,其分析既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也不可能使资本主义摆脱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困境。值得肯定的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而言,在某些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

☚ 公平与效率   总需求与总供给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它们两者共同组成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论题是对国民收入这个经济总量作分析,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和一般价格水平决定等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否变动、生产物品的能力是否增长这三大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甚至比微观理论还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但它的真正兴起是20世纪的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无法解释,也无能力为解决危机提供令人满意的理论指导和对策。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反对传统理论,不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发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主张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西方经济学界被誉为一次“凯恩斯革命”。但凯恩斯学说并没有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失业、通胀、衰退、低增长、收支赤字等经济问题,反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如此,凯恩斯毕竟开辟了一条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以总量分析为武器、致力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道路。
政府的职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渡,在过渡的进程中实现质和量的提高。市场机制在微观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价格调节着生产和消费。特别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是苛刻的,市场机制在微观经济领域有效,在宏观经济领域可能会失灵。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价格调节的作用相对有限,政府调节的作用就十分必要。客观上要求存在一个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代表全民意志活动的集体,这个集体就是国家和政府。

☚ 微观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指研究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整体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美国1929年大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开拓出来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其研究对象是:主要经济总量——如就业量、储蓄和投资总量、国民收入等——之间相互关系;商品、劳力、外贸、资本等各个市场的平衡和失调的调整机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危机的发生变化过程;政府税收和支出对国民收入以及市场供需和货币供给与物价的影响,等等。它的特点是,运用数学概念处理各总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各种经济力量所处的地位及其比例、影响经济活动的趋势和方向。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以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各总体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以解决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就业、国际收支等涉及国民经济整体态势的各种经济问题。它是 “微观经济学”的对称,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提出。宏观经济学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长期看,它关注的是产出和就业的稳定增长; 就短期而言,它关注的是如何减少经济系统的波动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国民福利的增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总量分析,并广泛应用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对于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理论研究并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独具特色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法,却始自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 一书。二战后,凯恩斯的继承者和反对派在相互争论中深化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分析的同时,在微观基础的塑造、数学方法的应用和动态研究的系统化等方面,大大推进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寻找同宏观经济学具有一致性的微观基础、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和实际数据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以及对经济理论的动态研究等,仍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参见 “微观经济学”条。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的对称。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对称。以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各总体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宏观”一词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Frisch, Ragnar Anton Kittil, 1895—1973)于1933年提出。宏观经济学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长期看,它关注的是产出和就业的稳定增长;就短期而言,它关注的是如何减少经济系统的波动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理论研究早已有之(如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国际收支的研究),但这些理论能够形成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却始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继承者和反对派在相互争论中深化了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分析的同时,在微观基础的塑造、数学方法的应用和动态研究的系统化等方面,大大推进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寻找同宏观经济学具有一致性的微观基础、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和实际数据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以及对经济理论的动态研究等,至今仍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两个构成部分之一。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图景,如经济增长、经济危机、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分析全社会经济变动的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货币流通量及其速度等。当代宏观经济学是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后迅速兴起的。由于过去以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单项数据的传统庸俗经济学,无法解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大量失业和长期萧条,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转而乞灵于总量分析,企图从中找出医治资本主义痼疾的救命仙方。当代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起来作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因此称为“收入和就业分析”或 “收入分析”或“就业理论”等等。其实,当代宏观经济学还是以微观经济学的庸俗理论为基础,并且在进行总量分析时,又抽掉了阶级内容,避开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总量分析,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宏观经济学

以国民经济为一个整体,考察其中的主要经济总量之间互相牵连和彼此影响的关系的经济学说,亦称总量经济学。
“宏观”是希腊文 “μακρσ” 的意译,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图景,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全社会总数。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和发展速度,国民收入、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数量和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的相互关系等等。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明显划分,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瑞希(R. Frisch) 1933年首先提出来的。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威廉·配第。配第根据劳动收入和财产、租金收入的汇总数,对当时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过估计,并考察了国民消费支出的基本项目。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奠基人魁奈在其《经济表》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过分析,考察了“年预付”(流动资本)、“原预付”(固定资本)和“纯产品”(剩余价值)三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曾分析过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以及政府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的问题。大卫·李嘉图也分析过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这些都可以说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初步探索。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周期、货币流通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以及平均利息率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等进行了探讨。他们的这些研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准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货币改革论》(1923年)和《货币论》 (1930年)两部宏观经济学著作。当代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3年)一书出版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宏观经济学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非偶然,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29年的大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萧条,存在着大量失业,使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以及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传统庸俗经济学无法解释而陷于破产。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转而求救于总量分析,企图从理论上“说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宏观经济学除了为资本主义作理论辩护以外,主要是为资本主义谋求出路,为资产阶级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出谋划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努力有过一些成效,在六十年代末期以前,资本主义好象恢复了活力,有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从此可以“长治久安”了,以为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但是,好景不长,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又出现了危机,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 “滞胀”局面,使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宏观经济学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运用数学概念来处理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经济活动实际上也是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各种经济力量所处的地位及其大小对比,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趋势和方向。所以,对经济活动的正确的数学归纳,可以使人们深入认识经济活动的过程,有助于有意识地、能动地指导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分析确实有帮助人们制订正确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只要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发展,宏观经济学在这个意义上仍然是有用处的。
但是,宏观经济学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把各种经济总量关系看成是纯粹的数量关系,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例如,收入总量中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等,这些经济总量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经济集团的利益,在数量变化的背后,有着极深刻的阶级关系的依存和斗争,是不同经济力量的较量和消长,因而收入总量的运动变化是极其复杂的。抛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关系,而把经济总量看成是没有人的意志的单纯数量,把经济总量的运动变化看成简单的纯数学的函数关系,当然丝毫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近年来,我国学者借用“宏观经济学”这一名称,来研究我国生产资科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动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其范围涉及社会产品增长速度和比例关系,国民收入的规模及其构成,社会再生产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市场物价总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结构和国家经济体制等问题,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学。
阅读书目: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张培刚、厉以宁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宏观经济理论》(《Macroeconomic Theory》) 〔美〕阿克利(G. Ackley)著,陈彪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8月版; 《宏观经济学》〔美〕德恩伯格(T. F. Dern-burg)等著,南钟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7月版; 《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 (《MacroeconomicsAnalysis and Policy》)〔美〕雷诺兹(L. D. Reynolds)著,马宾译,商务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和微观经济学相对应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其主要内容有: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宠观经济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它的迅速发展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传统的研究微观经济现象的庸俗经济学破产,产生了宏观经济学。

☚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的英文为“Marco”,它来源于希腊文“μακρо”,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 论十二大关系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的以研究社会经济的总体或总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把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总供给、总要求、就业、消费、投资、物价、国际收支、货币供应以及利息率等经济总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虽然早已有人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研究,但宏观经济学是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由于宏观经济学是以总体分析或总量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因而又称作“总量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rcoeconomics

和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国经济总活动为背景而展开研究的,处理的都是一些经济活动中的总量问题——例如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生产要素的总就业与失业,全体微观经济单位的收入汇总与支出汇总,商品与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以及总产出的年度增长率等等。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为什么动态中要发生变化?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为什么不能达到其潜在的生产能力充分运转时的水平?为什么一般价格水平有时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有时候又会急剧上升?为什么商品与劳务的总产出在某一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与另一期间相比会有显著的不同?凡此种种,都是宏观经济学所要探讨的主要课题。
“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教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瑞希(R.Frisch) 在1933年首次提出的。但在西方经济学家中间注意宏观经济现象并偏好于总量分析的,在历史上却是不乏其人,例如,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表”就是进行这种宏观经济分析的典型一例。后来的货币数量论以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涌现出的关于估算和分析国民收入的大批著作,都是以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的。但是,这些零散出现且结构并未系统形成的宏观经济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是,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必要性及其进行总量调节的紧迫性至少在那时并未充分地显示出来,只有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或者说只有在西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已经普遍化和制度化的时候,宏观经济学的地位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30年代大危机中产生的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著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当代“宏观经济学”才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经济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图景,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社会加总数、平均数或比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及其所涉及的经济范畴或基本概念 (诸如国民收入、总需求、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 也大体上适用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因此,在创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过程中,批判地吸收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合理内核是十分重要的。

☚ 微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封闭经济/开放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循环流/总需求/总供给/收入-支出模型/乘数原理/赋税乘数/冲击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转移效应/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总生产函数/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工资下限假设/工资粘性假设/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自发消费/自发支出/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消费/引致消费/引致支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储蓄函数/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短期消费函数/消费函数之谜/炫耀性消费/内生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品存量调整假说/消费信贷/棘轮效应/自发投资/引致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逐步调整假说/动物本能/资本收益/资本损失/资本-劳动比率/资本-产量比率/合意资本存量/现金流量贴现分析/加速系数/加速原理/有伸缩性的加速数/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曲线/存货投资/增量的资本-产量比率/充分就业/失业津贴/失业/非自愿失业/自然失业率/增长缺口失业/失业硬核/周期性失业/可见性假说/失业持续时间/临时就业/长期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投机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寻找性失业/失业频率/摩擦性失业/工作群/就业增长率/增加工人假说/威胁效应/通货复胀/超速通货膨胀/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进口的通货膨胀/惯性通货膨胀/正常的通货膨胀/非正常的通货膨胀/膨胀性缺口/紧缩性缺口/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工资螺旋式上升/扩散假说/税收推动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均衡的通货膨胀率/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补贴/通货膨胀税/结构性通货膨胀/受压抑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需求转换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滞胀/菲利浦斯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奥肯定理/经济周期/萧条/扩张/谷底/顶峰/转折点/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创新/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存货投资周期/朱拉尔周期/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乘数-加速数模型/投资过度理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心理的经济周期理论/纯货币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增长理论/一部门增长模型/多部门增长模型/两部门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剑桥增长模型/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潜在产量/均衡产量/经济增长/具体的技术进步/抽象的技术进步/黄金时代增长/经济增长阶段论/稳定状态增长/零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长期停滞理论/资本广化/资本深化/积极主义者/实际余额效应/财政红利/财政拖累/财政幻觉/财政与货币政策混合/浮动利率的抵押贷款/自动调整条款/微调/稳定性政策/稳定性职能/相机抉择法/需求管理/供给管理/认识时滞/实施时滞/决策时滞/外在时滞/内在时滞/税收激励的计划/转移收入/转移支付/指数化/支出转换政策/内在稳定器/临界点/挤出效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公共工程/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效应/有效需求/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两个剑桥之争/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市场出清/市场对策和协调失灵/市场协调失灵论/市场对策模型/新自由主义/庇古效应/中枢效应假说/适应性预期/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设/资本存量调整成本/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利他主义和代际交叠模型/需求非对称性/巴罗模型/鲍莫尔-托宾(罗默)模型/公债中性/公债/克洛尔约束/公债非中性/家庭跨时预算约束/政府跨时预算约束/卡甘模型/不变边际成本/固定货币增长规则/逆周期共谋/信贷配给和金融崩溃/需求外生性/扭曲性税收/动态无效性/效率工资论/长期劳动合同论/黄金率/门镜效应/不完全信息和协调失灵/隐含合同论/凯恩斯-拉姆齐规则/克雷普斯-威尔森信誉模型/曼丘模型/莱亚德-尼克尔模型/闲暇跨时替代/菜单成本论/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货币周期论/货币中性/货币非中性/货币超中性/内部货币/外部货币/利率的正向激励效应/多重均衡/芒德尔-费莱明模型/纳什谈判/近似理性周期模型/理性预期/理性预期的非理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失业滞后论/厂商信誉论/信贷配给论/名义价格粘性/普尔模型/价格粘性/理性预期凯恩斯模型/实际价格粘性/实际周期理论/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实际刚性/信誉均衡/萨缪尔森模型/交错调整价格/交错调整工资/策略补偿/策略替代/技术外生性/贷款抵押和有限可靠性理论/交易外生性/交易搜索和协调失灵/工资粘性/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可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价格弹性非稳定性与经济波动/刺激经济的政府支出/拉姆齐均衡/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顺周期需求弹性/节约的悖论/永葆青春模型/产出关联理论/泡影

☚ 科斯定理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是希腊文“μα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宏大”。它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汇率等整体经济的问题,故又称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变量主要是与稳定国民经济的政策有关的变量,如,国民收入、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的货币存量与利率、财政政策的政府预算和公债、国际收支、汇率等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它通过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分析来说明国民收入以及其他总量的决定与变动。宏观经济学以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
❶总需求理论。说明在短期中,假定总供给为不变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中心是IS-LM模型。围绕这一模型,论述了决定国民收入的4个主要因素:消费、投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凯恩斯主义强调了总需求在决定国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总需求理论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❷总供给理论。说明总供给的决定及其对国民收入决定的作用。在生产函数既定时,供给量取决于就业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取决于工资率。因此,总供给理论研究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供求的影响,以及劳动供求对总供给和国民收入决定的作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正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的决定。
❸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它以微观领域的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为基础,引进货币总需求这个变量来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❹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说明短期中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长期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❺开放经济理论。研究在开放经济中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的贸易与资本流动对一国就业、物价水平与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其调节。
❻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如何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来调节整个经济,即政府如何运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对外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最重要的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这个术语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的。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总量分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以来的古典经济学。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从那时到现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把国民收入与就业量联系起来,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及各主要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宏观分析,从而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适应于这种需要,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建立的宏观经济学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并对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三阶段是在60年代末期以后,西方国家“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动摇。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非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迅速发展,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形成了各流派对立争论的状况。90年代之后,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宏观经济学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因此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是发展最快而又最重要的经济学分支。

☚ 宏观经济学   封闭经济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对称。通过分析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理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从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说明国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和变动的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从商品、货币、劳动、资本等各个市场的平衡和失调的调整机制,说明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危机的发生和变化过程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从政府税收和支出对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市场供求、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说明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等。其特点是把国民收入与就业联系起来作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又称为国民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首先使用的。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威廉·配第就对当时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过估计,并考察了国民消费支出的基本项目。但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明显划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此后宏观经济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应用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
000000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