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系指公元960~136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医药发展概况。这一时期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当时生产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火药、指南针、雕板印刷的发明和发展,中外交通的发达,对社会经济文化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医学也得到相应进步。
宋代政府对于医学较前代更为重视,宋初曾下令采访“医术优长者”,并奖励献书。其后至宋仁宗时,又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命掌禹锡、林亿、高保衡、孙兆主持其事,先后校正并刊行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甲乙经》、《千金》、《外台》等医书,为学者提供很大方便,与此同时期的辽、金、元各代在医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宋朝与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先后对峙,不断战争,又使我国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元代的统治时间虽不算长,但却使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局面。蒙古部族西征,军队曾达西亚、东欧,促进了汉族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此时期的医学进行概述:
基础理论 南宋陈言(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归纳为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热),不内外因(饮食饥饱、跌损金疮、虫兽所伤等),所概括的病因比较具体,易于掌握和临床实用,故在病因学上是有贡献的。南宋道士崔嘉彦(希范)著有《脉诀》一书,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论述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和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与疾病的关系。该书并将王叔和《脉经》所论二十四脉补充长、短二脉,写成四言歌括,便于初学诵读。此外,南宋施发著有《察病指南》三卷,元朱震亨著有《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一卷,滑寿著《诊家枢要》一卷,戴起宗(元末明初人)著《脉诀刊误》二卷等。对诊断学续有发挥。
解剖学 宋代的一些医学家为了探索人体的奥秘,曾对被杀的犯人进行脏腑绘图,历史记载,广西欧希范五十六人被杀,州吏吴简令画工就五脏绘图,后被称为《五脏图》。这些图虽然存在一些错误,如将喉画成三个,一食、一水、一气,并受到当时人的指斥,但是这种探索人体脏腑奥秘的精神,还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北宋末杨介根据泗州犯人被杀,画工所绘的脏腑图,校以古书,益以十二经,称《存真环中图》。以上《五脏图》和《存真环中图》后来均已佚去,但元代孙涣重刻的托名华佗所著《玄门脉诀内照图》中将“存真环中图”一部分附于该书,因此,我们至今尚能见到“存真环中图”的大致内容。
学术争鸣 在金元时期,兴起了医学学派争鸣。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有“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说法。金元时代是女真和蒙古族先后统治的时期,这两个民族崛起于北方,体质强悍,与中原民族生活习惯不完全相同。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各种疾病广泛流行,生于这一时期的我国医学家,在学术思想上产生许多不同认识。代表人物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
刘完素,受北宋以来盛行的运气学说影响,以为“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他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分疾病为风、热、湿、火、燥、寒六类,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治病应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用药多主寒凉。面对当时盛行宋代和剂局方,一般习用辛热温补之剂,刘完素的学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张从正认为治病应先治其实,后治其虚。治实之法,要先“攻其邪,使邪去而元气自复”。因而他善用汗、吐、下三法。李杲则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以胃气为本”,凡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等,都能损耗元气,伤及脾胃。制定补中益气汤,取补中升阳、益胃之义,发扬重视脾胃的理论。朱震亨通晓张从正、李杲学说,他的医学观点主要是“阳易亢,阴易乏”,“血属阴,难成易亏”,持“阳有余,阴不足”之说,因而他在养生方面,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使真阴得到保持,而临床治疗则以养阴清热为主,拟定大补阴丸等方,取滋阴降火之义。(参见“金元四家”条)金元四家的学术争鸣,大大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药物学 宋太祖开宝6年(973年),政府命刘翰、马志等,以《唐本草》为依据,写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次年又由李昉等重新刊定,改名《开宝重定本草》,并目录21卷,收药983种。较《唐本草》增加134种。至嘉祜2年(1057年),政府又命掌禹锡、苏颂再次修订,名《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收药1082种,增药99种。嘉祜2年至6年(1057~1061年)苏颂又根据各地所进药物编成《图经本草》21卷,有图有文。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年)陈承著有《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卷。与此同时,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基础上,博采经史百家、佛书、道藏有关本草论述,著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载药1746种。内容之丰富,超越前代各家(参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大观2年(1108年),学士孙觌和通仕郎艾晟将唐慎微的著作略加整理,改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来,还有两次刊定,一次为宋徽宗政和6年(1116年)曹孝忠刊定本,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次在南宋高宗绍兴29年(1159年)由医官王继先校定的,称《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另外,北宋初尚有《日华子本草》20卷,政和年间寇宗奭著有《本草衍义》20卷。南宋时陈衍著有《宝庆本草折衷》,王介(默庵)著《履巉岩本草》3卷等。 其中寇宗奭以多年辨识药材经验为依据所论470余种药物,对性味、效验、真伪鉴别有很多发明。在金代,易州张元素(洁古)著《珍珠囊》一卷,其弟子李杲著有《用药法象》一卷,而杲之弟子王好古又著有《汤液本草》三卷,论述药物的性味、生成流布等,体现学有所本。
方剂学 宋代官修方书,主要有宋太宗时政府主持编撰的《太平圣惠方》一百卷,保存了宋以前各代有效验方一万六千余首,其中有许多是已佚医书的内容,故该书有一定历史文献价值。其次是宋徽宗时编辑的《圣济总录》二百卷,该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养生、杂治等六十余门,医方二万多首,于北宋开国以来医家临床用之有效的方剂,无不网罗。但是宋徽宗赵佶本身是一个道家信徒,尊信运气学说,故本书开卷首述五运六气(参见“圣济总录”条)。此外,北宋药局颁行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见“和剂局方”条),流传甚广。由于中外交通发达,舶来药物增多,所使用的有不少是香燥药品,故元代医家朱震亨曾批评该书说“局方泛编成书……专以香热为用”,又说:该书“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局方发挥》),但是局方也包括不少有效方剂,至今仍流传应用,受着人们的重视。其它私人汇集的方书,著名的有《苏(轼)沈(括)良方》、王衮《博济方》、董汲《旅舍备要方》、王贶(子亨)《全生指迷方》、史载之《指南方》、严用和《济生方》、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等,也都有一定的特色。
临床医学 分为以下几科:
内科 宋代校正医书局校正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促进了宋代医学对于伤寒病的研究,其中较著名的著作有庞安时(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翼中)《南阳活人书》、郭雍(子和)《伤寒补亡论》、许叔微(知可)《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等,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元·杜本《伤寒金镜录》、李杲《伤寒会要》等,其中成无己的著作是《伤寒论》最早注本,他阐明张仲景《伤寒论》397法,辨析异同,给后世很大启发。清·汪琥曾说:《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后之人于其注之可疑者,虽多发明,大半由其注而启悟”(汪琥的《伤寒论辩证广注》凡例)。
针灸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不录针法,只存灸法,影响很大,如唐末宋初有《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四库全书总目》就曾说:“西方子不知何人,古法多针灸并言,自王焘《外台秘要》方,始言误针之害,凡针法、针穴,俱删不录,惟立灸法一门,此书言灸不言针,盖犹焘遗意也”。后至宋孙兆、林亿校正《外台秘要》始指出王焘取灸而不取针,“亦医家之弊”,针法始重新见重于世。宋仁宗天圣年间,政府命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先后铸铜人两具,脏腑具备,全身按俞穴标刻名称,用于传习针灸。传说铜人各腧穴均实以汞,外以黄蜡涂封,学生按穴试针,中穴则汞出。另外,王惟一还根据历代针灸书进行考订,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包括354穴。不仅在编次上和晋皇甫谧《甲乙经》不同,并多出青灵、厥阴俞、膏肓三个双穴;督脉的灵台、阳关两个单穴。当时这部书不仅刊印颁行,同时还刻石永久保存,说明宋政府对针灸经络这一古老治疗和理论的重视。由于宋金战争,后来这两具铜人和刻石均作为金人战利品被携到北方,至明代针灸铜人和刻石曾经重制,后亦散佚。而宋代刻石则于近年拆毁北京城墙时发现残石五块。
其它,两宋时代较著名的针灸著作尚有许希《神应针经要诀》,王执中(叔权)《针灸资生经》,闻人耆年著《备急灸法》。其它尚有金人李庆嗣著有《针经》一卷,但书已不传。又金太师窦杰(汉卿)著《针经指南》该书有“标幽赋”,为学习针灸入门著名歌诀。元代针灸专著尚有蒙古族人忽公泰(吉甫)所著《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及滑寿(伯仁)《十四经发挥》二书。滑寿著作除论十二经脉外,兼论任、督两脉,内容纲举目张,立论清晰。
妇产科 陈自明(良甫)著《妇人良方大全》,该书特别重视妇女月经,对月经失调采用温经、通经、调和荣卫、滋养血脉等治法。此外,对带病及崩漏不育等也都详加论述(参见“《妇人良方大全》”条)。李师圣《产育宝庆集》、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方》、无名氏《产宝诸方》和杨子建《十产论》等,其中大部都是论述妇女临产疾病,以及难产、逆产、横产等产科病,体现了我国产科临床的丰富经验。
儿科 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为弟子阎季忠整理,其中特别对于小儿惊搐、疳积、吐泻等儿科常见病论述详尽,并结合得病起因、证候、发病时间,联系季节特点等进行辨证治疗。在用药方面,既尊重前人经验,又不墨守成方,而是加以化裁应用,如以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八味丸化裁六味地黄丸等(参见“《小儿药证直诀》”条)。另外宋金时代的著名儿科专著尚有宋刘昉《幼幼新书》、南宋佚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董汲《小儿痘疹方论》、杨士瀛《仁斋小儿方》和金·陈文中《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小儿病源方论》等。
外科和伤科 宋元外科主要著作有李迅(嗣立)《集验背疽方》一卷,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二卷,陈自明《外科精要》三卷,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元·齐德之《外科精义》二卷等。这几部书尤以《外科精义》强调外科疮肿应注重内治的论述最受重视(参见“《外科精义》”条)。元·危亦林为五世名医,其所著《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其中包括许多正骨、金镞和疮肿的重要临床经验,特别是在使用麻醉药物和对肚皮破裂、肠肚损伤的手术治疗,本书有详细的描述。
五官科 宋初《太平圣惠方》详细记载了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并对障沉、障浮;翳沉、翳浮区别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手术治疗。然而至北宋末,《圣济总录》一书则反映了针拨手术的不同看法,表示“治眼至于针,诚出不得已,岂可轻用妄投哉”! 故该书只列针后调护,而不记述针拨手术。此外宋元间眼科专著尚有元·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等。其它,南宋时代还产生了宋慈所著的法医专著《洗冤集录》。该书博采历代有关法医论述,汇集成编(参见“《宋元检验三录》”条),这部书不仅在我国法医学方面受到很大重视,同时,在国际上也受到注意。自十六世纪以后,朝鲜、日本、美、德、法、荷等国先后均有人对该书进行翻译或介绍。元代王与还写过一本《无冤录》,是在《洗冤集录》基础上写成的法医学专书。
医事制度 宋代有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之设,太医局设太医丞,以教育生徒为主。翰林医官院,设院使、副史、尚药奉御、医官、医学等职,宋徽宗政和以前分十四阶,至南宋分二十余阶。宋代重视医药人材的培养,分方脉、针科、疡科。每年春季考试,取合格者三百人,分赴太学、律学、武学各营实习,岁终评比。翰林医官院则设大小方脉、风科、眼科、产科、疮肿、金镞、口齿、咽喉等科,另设御药院、尚药局。掌管皇家药物。至于政府对民间医药设施方面,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京师设太医局卖药所,制成熟药出售,其后增至七所,各省也相继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即由卖药所,几经变动而改名的。其它,一些州府还设有养济院或安剂坊以收养一部分病患者。
辽代医事制度,除设太医局外,尚设有医兽局,均设局使、局付使。医兽局主要是为了适应北方少数民族骑战、射猎的特点而设立的。此外,翰林院设翰林医官,汤药局设都提点,管理汤药,与宋朝官制大同小异。金代医事制度则基本仿照宋制,亦设尚药局、太医院、御药院等,每三年进行医学考试一次,参加考试学生优秀者可任职医生。至于元代医事制度,则除设太医院、御药院外,另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太医院饮膳太医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三卷,为我国有名的食治专书,并具有蒙族的特点。回回药物院有《回回药方》一书流传,计分三十六卷,这是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和阿拉伯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著作,现该书尚保留残书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