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词《采桑子》 - 欧阳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词《采桑子》 - 欧阳修诗词鉴赏《采桑子①·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②,狼藉残红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④,始觉春空⑤。垂下帘栊⑥。双燕归来细雨中。 ①采桑子,词牌名。 ②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 ③狼藉,散乱的样子,此句意在欣赏落花缤纷,不是悼惜春残。残红,落花。 ④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⑤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⑥帘栊,带纱之窗。 此词是《采桑子》组词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清空幽寂、静谧清疏的风姿,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西湖暮春景色,渲染出一幅“残春图”,抒发了作者闲淡自适的心境与寄情湖山的志向。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最后一句写出退居时闲适欢畅的心情。 下片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游人散尽春空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此句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北宋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革新运动”领导人,词风婉丽,有《六一词》。代表词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篇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欧阳修被贬滁州,与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并在山腰盖了座亭子,取名为“醉翁亭”,在此,欧阳修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恍然大悟,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且读之有馀音袅袅之韵味。 前词《采桑子》抒发了作者退隐湖山后的闲适与愉悦;下面这首词也是作者退居颍州后所作,然而却是以慷慨悲壮的感情抒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属豪放一派。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忧患凋零”四字概括了作者十年间人生种种不幸,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下片写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本来有借酒消愁的意思,但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补足了前面的内容,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像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采桑子》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生动地表达作者闲淡超然的心境,也喻示出作者对暮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宋词《采桑子》 - 欧阳修诗词鉴赏《采桑子①·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①采桑子,词牌名。 ②拥朱轮,古代太守乘朱轮车,此指作者曾担任知州的职务。 ③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此指离家很久,物是人非之意。 此词风格清新质朴、清疏隽朗,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 上片开头两句,追述往年知颍州的经历。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到了老年越发喜爱之情;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志向。“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如浮云变幻,应当视为身外之物。 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化鹤归来的传说,来抒发世事沧桑之感,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引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这首词的内容,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这首词,可以说是运用了完全诗化的语言写成的,一扫晚唐五代以来那股浓重的忧伤情绪的“阴霾”。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颍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欧阳修曾在这里为官,最后归隐这里,他在诗词文赋中常提到“西湖”,也曾为此专作《采桑子》十首,“西湖”作为这组联章体词总的意象,表达了他的喜怒哀乐,“西湖”承载了他太多的情感。 ●采桑子,参见第57页相关介绍。 ●欧阳修行文求简:一次,他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大家分别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记叙一下此事。第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逸马杀犬于道!”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欧阳修文风严谨: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公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俯仰流年二十春”的无奈与闲适,那么他又是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的呢?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戒鉴和启迪。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形象逼真。接下来两句,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过片一笔兜转,点醒上片。“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用语,显得隽永而耐人寻味。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