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词《贺新郎》 - 张元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词《贺新郎》 - 张元幹

诗词鉴赏《贺新郎·张元幹》浣溪沙张元幹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云时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B11?风浩荡,欲飞举B12

①“曳杖”句,拖着手杖慢慢地走上高楼。 ②斗垂天,北斗星座仿佛在夜空中低低地挂在那里。 ③“月流”句,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烟渚,烟雾迷漫的水边小洲。④“扫尽”二句,大风刮散了浮云,依旧不停。我不能坐小船夜渡来和你相会。 ⑤“宿雁”句,秋天的大雁停栖在芦苇的深处。 ⑥“怅望”二句,看到祖国山河被金统治者侵占,而朝廷却主张妥协议和,心中感到无限悲伤。人们如此沉睡不醒,自己这样孤独无依,只能空有伤感而己。吊影,形影相吊,孤单无靠。鼍(tuó),扬子鳄。鼓,用鼍皮蒙的鼓。鼍鼓,这里形容鼾声如鼓。 ⑦“谁伴”二句,这里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意,自伤孤独,无人同舞。 ⑧“十年”句,回顾从扬州仓皇出逃至今,十年的光景,仿佛一场梦。路,宋朝行政大区的名称。 ⑨琵琶旧语,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这里借用典故讽刺南宋朝廷向金统治者屈辱投降。 ⑩“谩暗”句,白白地使宝剑蒙上尘土,生了铜锈,显得没有光泽。谩,徒然。涩,不滑润。铜华,铜锈。 “唤取”二句,请你发表评论吧,在朝廷主和派得势、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不问国事,在苕溪游览过着隐居的生活呢?谪仙,李白的称号,这里以李白比喻李纲。平章,评论。苕溪,水名,在浙江省。垂纶,即垂钓,这里是隐居。风浩荡,欲飞举,凭借浩荡长风,飞上九天。

李纲是著名的爱国英雄,1138年4月,宋派王伦使金,力图和议;12月,李纲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上书反对议和,被罢回福建长乐。作者为此写了这首词,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支持,并借此表达了对其无限敬仰之情。

词的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之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夜空之下,作者曳杖登楼,“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湖光月色,尽收眼底。风儿大,云儿散,“野渡无人舟自横”,芦苇深处雁儿落。好一幅深秋月夜登楼图。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倍感孤单,浮想联翩,“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山河被异族践踏,人民饱受欺凌之苦;对此,苟且偷安之辈,一味地屈膝求和,整日地醉生梦死;词人与李纲志同道合,却天各一方,也只能是醉中独舞。在这独舞之中,我们看到了爱国人士的势单力孤,感到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

词的下片借典故表明自己对当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对李纲的敬仰之情。十年之前,高宗即位,不久南下,进而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到处是废墟一片,繁华已成一梦。此时作者夜倚高楼,但觉寒气逼人,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但壮心犹在,豪气如潮,足以吞灭敌人。“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两个典故,包含着作者的希望与遗恨。作者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王那样对付金人,但残酷的现实,使作者又感到无限的悲愤。现如今和议已成定局,虽有宝剑,却放弃于尘土之中,使之生锈无光,失去作用。面对如此的国势,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退苕溪,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且词人从我做起。“风浩荡,欲飞举”。这是作者的凌云壮志,这是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最大的支持,这也是本词的写作主旨。

这首词,风格豪迈,感情悲壮。“风浩荡,欲飞举”反映了作者坚定的抗金爱国立场,体现了作者坚持正义、不怕投降派压制打击的斗争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忠心铁骨。

浮云是一种自然事物,在诗词中经常象征着一种阻碍势力。例如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张元幹的《贺新郎》“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浮云或隐喻闺怨,或比喻奸邪蒙蔽了明君,或成为贤士不被君主赏识、重用的代名词。总之,浮云在诗词发展的长河中被赋予了很深的含义。

●张元幹(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他是北宋末年的太学生,做过小官吏。金兵南侵时,为李纲幕府的僚属。后因钦宗听信谗言,罢免李纲,张元幹也因此而获罪。绍兴元年(1131),高宗任用秦桧为相,张元幹不愿与奸臣同朝,致仕还乡,先后闲居二十多年。其间因作词送李纲、胡铨,遭秦桧迫害,于绍兴二十一年下狱被削籍。秦桧死后,张元幹又出山,来到临安官舍,后客死异乡。著有《芦川归来集》和《芦川词》。

代表词作:《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兰陵王·春恨》《水调歌头·追和》《石州慢·寒水依痕》《鱼游春水·芳洲生苹芷》《点绛唇·清夜沉沉》《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渔家傲·题玄真子图》等。

●贺新郎,又名《金缕曲》《贺新凉》《乳燕飞》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仄韵,用入声韵者音节尤高亢。

●“要斩楼兰三尺剑”一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期望朝廷振作图强的愿望。《汉书·傅介子传》说,楼兰王曾杀汉使者,傅介子奉命“至楼兰。……王贪汉物,来见使者。……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

情由景生,景中有情。同样的登楼远眺,同样的湖光月色,却包含着不同的感情。



浣溪沙

张元幹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云时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词的上片写作者流连忘返于湖光山色。“山绕平湖波撼城”。群山连绵,湖光荡漾,山绕着水,水绕着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好一派优美的湖光山色。“水晶楼下欲三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湖,这样的城,怎能不让作者到三更。“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之意,又表达了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词的下片写更加迷人的夏夜景色。“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浮云飘动,遮住月亮,夜雾之中,柳树显得暗淡难辨;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好一派清丽而宁静的湖光月色,词人自然流连忘返,“萧萧散发到天明”。

综观全词,景中有情,情景相生。作者既描绘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自己沉浸在自然风光中忘返流连之情,从中流露出一种闲适与幽雅,一份超脱与潇洒。

同样是登楼,同样是月下观景,同样是面对湖光山色,然而心情不同,感受也自然就不相同。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雾柳暗云时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

宋词《贺新郎》 - 张元幹 - 中华宋词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宋词《贺新郎》 - 张元幹

诗词鉴赏《贺新郎·张元幹》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B11、疏星淡月,断云微度B12。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B13,听《金缕》B14

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南宋主战派大臣。待制。 ②神州,此指中原沦陷区。 ③画角,涂彩的号角。 ④“故宫”句,表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故宫,这里指北宋故都汴京的宫殿。离黍,汴京荒废。 ⑤“底事”二句,暗示北宋王朝崩溃,金兵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底事,什么事。砥柱,山名,此处喻国家支柱。 ⑥九地,九州之地。黄流,黄河水流,借喻金兵到处肆虐。 ⑦“聚万”句,无数村落已被金兵占领。狐兔,代指金兵。 ⑧天意,指朝廷用意。 ⑨“况人情”二句,对南宋统治集团推行投降主义路线,逐渐丧失抗敌热情表示不满。杜甫,“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里化用其意。人情,人生。老易,易老。 ⑩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浦,水滨。 耿,明亮。斜河,斜转的银河,表示夜深。 微度,慢慢飘过。大白,大酒杯。 金缕,即《金缕曲》,《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这是一首送行词。在词中,作者对朝廷的妥协投降表示了强烈不满,对胡铨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词的上片写国难当头,统治者屈膝求和,爱国者万般无奈。神州之路,词人魂牵梦绕。“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金秋之际,萧萧的凉风之中,号角之声连绵不断。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此情此景,作者不禁发出质问: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却又“更南浦,送君去”。国家的支离破碎,百姓的流离失所,好友的天各一方,真是可悲可叹之至。

词的下片作者表达了对胡铨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的慰勉之意。“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水畔饯别,征帆既去,作者伫立江边,柳枝随风飘起,暑气逐渐退去,不禁产生一丝凉气。天上,银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时有一两片云彩轻轻遮住月亮,又忽然飞了过去。此情此景,怎不让作者浮想联翩。“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胡铨流放新州,从此相隔万里,不知到底在哪里。回想往昔,常常谈心到深夜。而今后,传书的大雁都飞不到偏僻边远的新州,信写成了,又该交给谁寄去呢?“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在分手之时,作者与朋友,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相互勉励,要顽强地斗争下去,决不会像孩子们似的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举大白,听《金缕》”。你我共同朝前走,莫愁前途无知己。这歌声,这豪情,将作者为了民族大业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得酣畅淋漓。

作者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境界壮阔,气势开张,情调悲壮激昂,感染力强。

离黍意象,出自《诗经·王风·黍离》首句“彼黍离离”。黍,小米。离离,形容行列整齐的样子。《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后,有一个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已平为田地,长满了黍稷,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张元幹的“故宫离黍”,表现了皇宫内外的悲凉景色。

●贺新郎,参见第306页相关介绍。

●绍兴八年(1138),秦桧向金屈膝投降,朝廷内外,群情激愤。胡铨上书反对议和,指出“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凌夷,不可复振。”表示“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日”,请斩秦桧等三人,并要求拘留金使,兴师问罪。结果,胡铨除名编管昭州,改监广州都盐仓。四年后,秦桧又策动谏官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胡铨因之除名编管新州。经过福州时,张元幹写下这首词为他送行。

●“儿曹恩怨相尔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这原是形容颖师的琴声就像小孩子一样忽而埋怨、忽而又和好的样子。“儿曹”即儿辈。“儿曹恩怨”指小孩儿之间一会儿要好,一会儿埋怨。“相尔汝”是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作者借用韩愈的诗句而加以变化,表现了张元幹和胡铨在分手时能够放眼天下,决不像小孩似地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

张元幹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词风激昂苍凉,然而也写过一些婉约之作。



兰陵王 春恨

张元幹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絃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春游之所见,而表达的却是对国事的忧愁与痛苦。

词的上片是酒后见春光。一个春日的清晨,词人登楼卷起了珠帘,窗外看去绵绵的阴雨刚刚停止,和煦的阳光已照楼台。外面一片温暖,全词的情与景由此生发铺展。如烟的柳条,在晴光中摇曳;阶下绿油油的青草,映衬着芍药,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好一派诗情画意。强劲的东风把刚长出来的花吹落了,烘托出一种凄然伤神的气氛。由景生情,实写词人当时的心境。“屏山”即屏风。“沉水”,即沉香。“中酒”即著酒。这里写出词人怕饮酒的心理状态,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词的中片作者追忆游乐的情景。“寻思旧京洛”。遥想当年,词人年少疏狂,征歌选色,外出游春,车马已备好,只是催促着同行女子赶快梳妆打扮。“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同载、携手、共约,真是热闹欢快之至,美好高兴之极。可是,词人怎么能料想到昔日歌舞升平商业繁华的汴京,如今已落到金兵的手中,而自己又过着逃难的飘泊生活。这种悲哀从上面的欢快和畅的景象中显露出来,以欢愉的情调映衬离别后的孤寂,更显得凄楚难忍。

下片作者主要抒写离恨之情。“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絃索。琼枝璧月春如昨。”这里作者在怀念旧人,同时也是在怀念故都。想到此,词人不禁“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在这里,词人借用典故,将别恨与忧思融在了一起,抒发人间沦桑之变,好景不长的深慨。对此作者也只能是“向醉里、暂忘却”。

这首词,结构严谨,含蓄曲折,作者在所见所忆之中,抒发了自己南渡以后黍离之悲。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0: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