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定伯捉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定伯捉鬼南阳宋定伯〔2〕,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3〕:“我是鬼。”鬼问:“汝复谁〔4〕?”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5〕?”答曰:“欲至宛市〔6〕。”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7〕,何如?”定伯曰;“大善〔8〕。”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9〕?”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10〕。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恶忌〔11〕?”鬼答言:“唯不喜人唾〔12〕。”于是共行。道遇水〔13〕,定伯令鬼渡;听之了然无水音〔14〕。定伯自渡,漕漼作声〔15〕。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尔〔16〕,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17〕,急执之〔18〕。鬼大呼,声咋咋然〔19〕,索下〔20〕。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21〕。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当时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1〕本篇写宋定伯遇见鬼不怕鬼,凭机智勇敢捉鬼卖钱的故事。《列异传》全书三卷,作为志怪小说,其中篇章大多记述神鬼怪异故事。书中故事多为民间传说,但其中一些是经文人加工过的。《隋书·经籍志》认为《列异传》为魏曹丕撰,《旧唐书·经籍志》又称作者是晋人张华。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后魏郦道元《水经注》都曾征引《列异传》中故事,可知此书为魏晋时代作品无疑。《列异传》原书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有辑文五十则。选文据此。 〔2〕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南阳市。宋:或作“宗”。 〔3〕言:说。 〔4〕汝复谁:你又是谁。 〔5〕欲至何所:想去什么地方。 〔6〕宛市:今河南南阳市。 〔7〕共递相担:彼此轮流着背。递,交替。担,背。 〔8〕大善:太好了。 〔9〕卿:古时对人的敬称。将非鬼:恐怕不是鬼。 〔10〕略无重:几乎没有重量。 〔11〕恶忌:忌讳。 〔12〕唾:唾液,此处用作动词,指吐唾液。 〔13〕水:河。 〔14〕了然:全然。 〔15〕漕漼(cui):涉水的声音。 〔16〕习:熟。故:缘故。 〔17〕著:放在。 〔18〕执:抓牢。 〔19〕咋咋(zha):鬼惨叫声。 〔20〕索下:请求下来。 〔21〕径至:一直走到。 本篇写人胜鬼的故事,其思想价值自不待言。仅从艺术方面看,故事紧凑,脉络清晰,情节变化多,而文字却相当简练。另外,有趣的对话也构成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初期的小说作品,应该说它是相当精彩的。 宋定伯捉鬼【题 解】 本则文言笔记小说选自《搜神记》卷十六,讲的是宋定伯不怕鬼,反而利用鬼的弱点,将鬼捉住并卖掉的故事,反映了宋定伯大无畏的精神。如果把文中的“鬼”当作现实社会的邪恶势力来看,那么,宋定伯捉鬼的经验便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鉴赏分析 本篇故事虽荒诞滑稽,却寄寓了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鬼”。 故事情节设计十分巧妙。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恰好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个环节。第一段写宋定伯夜行遇鬼,与鬼同行,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人鬼斗智,是故事的发展。这一段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第三段写定伯捉鬼、卖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定伯捉鬼,显得有形有声:人“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相当紧张激烈。定伯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人“恐其变化,唾之”,照应了前文鬼所坦白的“畏忌”,显得滴水不漏。 作者巧设宋定伯遇鬼并与之结伴而行的怪异情节,使故事一开始就充满神秘色彩。在途中,鬼的几次盘问,都是对人的怀疑,可见人当时处在何等危险的情境当中,但人却一次次镇定而机敏地化解了危机,并抓住鬼的弱点,最终掀起故事的高潮——将鬼捉住并卖掉!其中对人动作的描写,对鬼声音的描写,将人鬼相斗的紧张的气氛推至高潮。而最后“卖鬼”一段又显得轻松而风趣,充满了对所谓“鬼”的无比嘲讽。 作品还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宋定伯这一有胆有谋、勇于捉鬼的少年形象。例如:当宋定伯夜行遇见鬼时,他机智地骗鬼:“我亦鬼。”在同往宛市的过程中,他又机警地询问:“不知有何所畏忌。”为后来捉鬼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同往宛市途中就这样机智地回答鬼的问话,摸清了敌情。而捉鬼所用的几个动词,如“担”、“执”、“至”,等,则写出了宋定伯的利落和果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