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学渊源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学渊源记》《宋学渊源记》
清江藩撰。原名《国朝宋学渊源记》。共3卷。其中《南学》、《北学》各1卷,《附记》1卷。记述自清初至嘉庆年间研治宋学的学者的学术思想、师承渊源和治学成就。附记部分略记清代的理学家。以记述民间的学者为主。该书自序中说:“以大儒为名臣,其政术之施于朝廷,达于伦物者,具载史宬,无烦记录。且恐草茅下士,见闻失实,贻讥当世也”。“藩所录者,或处下位,或伏田间。恐历年久远,姓氏就淹,故特表而出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记述孙奇逢说,顺治中巡按御史柳寅东、陈蜚交章论荐,朝命敦促,因辞不应诏,逐率子弟躬耕于苏门百泉山,筑堂名“兼山”,读《易》其中,四方负芨而来者日众。其学,于忧患中默识心性原本。尝曰:“喜怒哀乐中,视听言动,必合于礼,子臣弟友尽分,此终身行不尽者。世之学者不务躬行,唯腾口说,徒增藩篱,于道何补”。记述李中孚说他16岁而孤,母彭氏教之读,家贫,常借人书。遂博览经史,考其误谬,著书数十卷。及长,尽弃之,为穷理之学,以悔过自新为始基,静坐观心为入手。谓必静坐乃能知过,知过乃能自悔,悔过乃能改过。记述较为生动具体。又如该书比较和评价南北方之学说:“北人质直好义,身体力行;南人习尚浮夸,好腾口说,其蔽流于释老,甚至援儒入佛,较之陆王之说,变本加厉矣。北学以百泉、二曲(即孙奇逢、李中孚)为宗,其议论不主一家,期于自得,无一语附入禅窟,岂非笃信志道之士哉!”见解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其中存有作者的偏见,推崇汉儒,指斥宋儒。且记事简略,内容较为贫乏。作者另有《汉学师承记》8卷,可并参考。此书有道光九年(1829)刊本,收入《江氏丛书》中;以及1935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1983年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本影印、与《汉学师承记》合刊本,1983年中华书局《国朝宋学渊源记》、与《国朝汉学师承记》合刊本。 宋学渊源记 原名《国朝宋学渊源记》。学术史著作。三卷。清江藩撰。初刊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撰者事迹参见“《汉学师承记》”条) 所谓宋学,即指宋明时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同时也指清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及以注重义理的经学研究方法研究经学的学者之思想。此书记述清代自孙奇逢以下专治宋学的学者三十九人。对他们的生平、学术思想、渊源关系作了较详细介绍。书中所列诸人,大多或处下位,或“伏田间”,多不见史书记载。 卷上所录有:孙奇逢、刁包、李中孚、李因笃、孙若群、张沐、窦克勤、刘原渌、姜国霖、孙景烈等十人。其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著《理学宗传》,以周程张邵朱陆薛王罗顾十一子为正宗,汉董子以下迄明季诸儒中谨守绳墨者次之,横浦慈湖等议论有出入儒佛者又次之,其言平时切理,门户之见泯然矣。”刁包字蒙吉,祁州人。明天启中举人,再试不第。散财济民,见义必为。后读梁谷高氏遗书,后以讲学为生。李中孚,少从母读书,博览经史,考其误谬,著书数十卷,后弃之。继之为穷理之学,以悔过自新为始基而静坐修身。后著有《四书反身录》。晚率弟子王心静传其学。李因笃,字天生,富平人。“其学与朱子为宗。时二曲提唱良知,关中人士皆从之游。二曲与因笃交最密,晚年移家富平,时相过从,各尊所闻,不为同异之说。”“因笃诗文出唐入宋,乃一代作者。有《寿祺堂集》传于世。”张沐字仲诚,上蔡人。顺治十五年进士。“除直隶内黄县,敦教化,重农事,注《六谕敷言》,反复譬喻。”“朔望集诸生讲学明伦堂,勉以圣贤之道。”刘原渌:“读宋儒书,乃笃信朱子之学,集朱子书作《续近思录》。孙景烈:“学术肤浅固辞。主讲关中书院、兰山书院。教生徒以克己复礼。居平虽盛暑,必肃衣冠。韩成王文端公为入室弟子。” 卷下录有:刘汋、韩孔当、邵曾可、张履祥、朱用纯、沈昀、谢文洊、应㧑谦、吴慎、施璜、张夏、彭珑、高愈、顾培、钱民、劳史、朱泽澐、向璇、黄商衡、任德成、邓元昌。刘汋,字伯绳,刘宗周之子。宗周欲著《礼经考次》一书未功,后由刘汋撰成。“以夏小正为首篇而附月令。”“次丹书而附王制。正己以正朝廷百官万民也。于是原礼之所由起。次礼运焉,推礼之行于事。而次礼器焉,验乐之所以成。而次乐记焉,然后述孔子之言。次哀公问,次燕居、闲居、访记、表记。……次以深衣、投壶。……次以冠义、昏义而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合三十篇,谓之礼经。别分曲礼、少仪,内则玉藻、文王世子、学记七篇,谓之曲礼。”韩孔当:字仁父,沈求如之弟子。其学以名教经世,严于儒佛之辨。张履祥:少读母授四子书,后从刘宗周游。后教授里中,著《经正录》、《补农书》、《杨园备忘录》。其学以鹿洞为宗。朱用纯其学以主敬为程。授弟子以《近思录》、《四子书》之学。应㧑谦:其治经以实践为主。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籍之外别无长物。远近从学者甚众。吴慎,笃行好学,尤致力于宋《五子书》。以诚静为宗。朱泽澐,早年力学,得程氏《分年日程》。即次读之,阅数年而略遍。更涉猎天文、地理诸书,穷竟原委。久之,始志于道。读朱子语录,有得。故知居敬穷理只是一事。穷即穷其所存之心,存即存其所穷之理。 附记录有沈国模:“明季馀姚诸生。为文成之学,尝与刘忠介(刘宗周)公证人讲会。归而辟姚江书院,与管宗圣。”史孝咸:馀姚人,国模殁后,继主姚江书院。尝曰:良知非致不真。其学以觉悟为宗。王朝式:“国模弟子。尝与证人社,忠介主诚意。朝式守致知。曰:学不从良知入,必有诚非所诚之蔽。”薛香闻师:与余古农师、江孝廉、元亮同学。为古文诗歌见称于时。罗有高:尤喜明道、象山、阳明、念庵之书。旁推曲证,颇多心得。后检注疏及尔雅、说文解字诸字,为训诂之学有释纛一篇。江爱卢师:以诗作佛事,尤工古文。“言人所不能之言;畅人所不能之畅;曲人所不能之曲。”彭尺木居土:读先儒书,志于儒言儒行,尤喜陆、王之学,有《论语集注疑》、《大学章句疑》、《中庸章句疑》、《孟子集注疑》四篇。程在仁:深于史学,尤精于二汉书。 该书篇幅不长,只录入三十九名学者,保存了少量的清代学术史料。记叙简明,偏见较多,故不足以与另一著作《汉学师承记》相比。 该书收入《节甫老人杂著》、《江氏丛书》、《四部备要》及《丛书集成初编》中。一九八三年上海书店与《汉学师承记》一起出版了新本,根据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复印。 宋学渊源记 015.宋学渊源记(p812.1)释文之末云: “(江)藩专治汉学,别有《国朝汉师承记》八卷。” ☚ 完体将军 宗师 ☛ 宋学渊源记 宋学渊源记清代的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原名《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清江藩(生平参见《汉学师承记》条)撰。此书与其所撰的《汉学师承记》,皆意在扬汉抑宋。卷上载北方学者十八人,卷下载南方学者二十一人,附记载八人,人各为传,记清代诸儒专治宋学之学术思想、渊源关系。伍崇曜《跋》云:“郑堂专宗汉学,而是书记宋学渊源,胪列诸人多非其所心折者,固不无蹈瑕抵隙之意,至《罗台山孝廉传》,痛诋之,几无完肤。苟无所取,亦何必立传?甚矣,郑堂之褊也!”偏见亦多,然保存了一部分清代学术思想资料。所收人物无高官与国史有传者,可补正史之阙。 ☚ 汉学师承记 雕菰楼易学 ☛ 宋学渊源记 宋学渊源记本名《国朝宋学渊源记》。(清)江藩撰。3卷。上卷载北方学者18人,下卷载南方学者21人,附记8人,人各为传。对史乘有传或“从祀孔庙”的,都略而不载,主要记述“或处下位,或伏田间”的文人学者。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 明儒学案 清学案小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