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学

 自景祐明道,学者有师,唯先生(胡瑷)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授受。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胡先生墓表》


 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宋史·欧阳修传》


 自汉儒至于庆历(公元1042)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宋·刘敞著)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宋·王安石著)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


 (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宋史·道学传·程颢传》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宋史·道学传·程颐传》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
 

《宋史·道学传·张载传》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义)》、《楚辞集传辨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论孟集议》、《孟子指要》、《中庸辑略》、《考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宫。又有《仪礼经传通解》未脱稿,亦在学宫。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理宗绍定末,秘书郎李心传乞以司马光、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七人,列于从祀,不报。淳祐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张、周、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黄干曰: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识者以为知言。
 

《宋史·道学传·朱熹传》


 某初学《春秋》用功十年,遍览诸家,欲求博取,以会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又十年,时有省发,遂集从传,附以己说,犹未敢以为得也。又五年,去者或取,取者或去,已说之不可于心者,尚多有之。又五年,书成,旧说之得存者寡矣。及此二年,所习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圣人之旨益无穷,信非言论所能尽也。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武夷学案》引胡安国言


 近儒说《尚书》,考索古籍,罕有道及蔡仲默《集传》者矣!然伪孔传不通处,《蔡传》易之,甚有精当者。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


 宋人不信注疏,驯至疑经;疑经不己,遂至改经、删经、移易经文以就己说,此不可为训者也。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


 【评】宋初经学大抵沿汉学脉承,一些阁僚大臣多用于经世通政,以欧、苏、司马(光)、王(安石)等为代表。庆历后,一方面开始出现疑经非古的倾向,直到朱熹、王柏、俞庭椿甚至元·吴澄,对古籍删改去增;另一方面,自二程、张载逐渐形成道学(亦称理学或心学),专门研究格物、穷理、诚身、致知,对元明理学有很大影响。一部分学者对经典的诠释研究,有重要贡献,成就以朱熹为最。

宋学 - 可可诗词网

宋学

 经学流派,指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宋学” 之名,起于清代,与 “汉学” 相对。但宋学并不限于两宋,也包括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其派别甚多,主要有濂学 (周敦颐)、洛学 (二程)、关学 (张载)、闽学 (朱熹)、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守仁) 等。江藩所著 《国朝宋学渊源记》则记述了清朝宗奉程朱理学的学者和学派。宋儒厌弃汉唐经学家支离繁琐的注疏之学,将为学的重心从注释古典转移到对人心、人性、人生的探讨上来,即使是注释经典,也多以发挥义理为宗旨。朱熹主张 “以理解经”,陆九渊标榜 “六经注我”,就是这种学风的集中体现。宋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做人,即为人寻求精神上的 “安身立命”之地,而不是怎样做学问。用陆九渊的话说,叫作 “不识一字,也须还某堂堂做一个人”。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 “致良知”,都是指追求道德智慧,通过这种追求或修养功夫,培养出一种圣贤气象。程颐说: “学者不学圣人则已,若欲学之,非熟玩圣人之气象不可。” 实际上,这是将儒学从学问变为人生信仰的一种尝试,是儒学为与佛道二教争夺人心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 空疏。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提倡 “实用之学”,对束书不观而空谈性理的学风发起攻击,甚至将明亡的责任也算在宋明理学的账上。后来,考据之学大盛,宋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尽管如此,宋学一直到近代还拥有相当多的信徒,著名者如倭仁、曾国藩等。

宋学

指宋儒理学和经学。 东汉以来, 治经专重训诂, 宋儒则以义理为主, 故有理学之称。 又因其兼谈性命, 故也称性理学。《宋史》为周敦颐、 程颐、 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 故也称道学。 后来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 宋学以 “理” 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虽标榜孔孟之道, 但亦兼参佛、 道之说。

宋学

亦称“道学”。与汉学相对。导源于孟子学派的“性理学”和西汉董仲舒的“神学”,萌芽于唐代中叶之后,崛起于北宋庆历年间。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前者以朱熹为代表,认为“理”先乎天地而存在,为产生万物之本源,重要人物有蔡忱、黄干、李燔、张洽、陈淳等人;后者以陆九渊为代表,认为“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其门人著名的有杨简、袁燮、傅子云、陈献章、王守仁等。朱学、陆学虽研究方法有异,然都把“三纲五常”作为“理”的核心,以“理欲”、“心性”为论究对象。在训诂方面,理学家反对汉代的朴学,说汉儒搞训诂、考证名物是“玩物丧志”。他们常常附会经文,空谈理性,把训诂变成宣扬理学的工具。陆九渊甚至说: “六经皆我注脚”。但也有不少理学大师并未完全撇开训诂,特别是朱熹,重视故训,注释简明通俗,长于阐明义理,敢于创发新义,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也有很大贡献。

宋学

宋学

主要指宋代的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同“汉学”相对。宋代经学一反汉唐的训诂义疏传统,抛开传注,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故有理学之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清江藩《宋学渊源记》:“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己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为朱子之学者攻陆子,为陆子之学者攻朱子。” 在宋代理学中,程朱(程颐、朱熹) 以 “理”为最高范畴,为主流派。程朱学派认为“理”或“天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 《朱子语类》卷一)。“天理”又体现为封建道德,“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晦庵先生文集·读大纪》)。强调“天理”和“人欲”对立,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提倡“格物致知”,以“存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近思录》)。程朱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在朱熹的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以“心”为最高范畴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心”,提出“心即是理”的命题。认为一切知识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强调为学应 “先立乎其大者”,即“发明本心”,发抒固有的道德良心。认为只要发明本心即可成为圣贤,反对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至明代,王守仁更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陆、王二者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与程朱学派相对立。宋学的出现使经学更新运动推上高潮,使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暂告衰竭。

☚ 先天学   周易义理学派 ☛

宋学

主要指宋代(包括元明)的理学派别。与治经讲究名物训诂的“汉学”不同,宋学治经重在“性命之理”。派别包括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派,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及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名派间互有争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