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史纪事本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史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宋代史书。明陈邦瞻(?~1623)撰。明万历年间,礼部侍郎冯琦想仿效《通鉴纪事本末》体例,记述宋代史事,以为袁枢文续,但未成而卒。刘日梧得遗稿交与陈邦瞻,嘱其增订成书。陈在冯稿基础上,撰成《宋史纪事本末》28卷,共109个条目。全书上起宋太祖代周,迄于文天祥、谢枋得之死。大约十分之三为冯氏原稿,余皆是陈氏手撰。此书编纂较《通鉴纪事本末》为难,后者全由《资治通鉴》抄录成书,且司马光乃一代名家,编次精湛,诸事皆有脉络可寻。而《宋史》卷帙浩大,在诸正史中又最为芜杂,各事分见于纪志表传,搜求一事之始末,费力甚大。而且陈氏著书,所据不仅《宋史》,还包括辽金元史,间收正史外之书。在109个条目中,绝大部分为宋事,占89目,由宋而及辽金元者12目;专述金元事3目。就其内容来讲,除政治事件外,对公田、营田、治河、盐茶、科举、礼乐、道教、学术思想都有专题叙述,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对有关农民起义的情况也有介绍。全书年代统于赵宋年号,且依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分录记事,颇有条理。又兼陈氏文笔生动,叙事清晰,因此读此书可对宋代大事一目了然,甚便初学。此书撰成后,就由刘日梧,徐申校订,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刊行,此本为原刻本(28卷本)。在此之后,徐申又请陈续编元代部分。书成后,监察御史黄吉士巡抚淮南,在万历三十五年将两书与《通鉴纪事本末》合刻刊行。因合刊本将《宋史纪事本末》合并为10卷,又称十卷本。明末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将陈书逐目加以论正,附于各篇之后,并改成以篇为卷,是为一0九卷本。清代又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张闻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书局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州广雅节局刻本等都是根据张溥版本翻刻的。1977年,中华书局刊行《宋史纪事本末》点校本,就是以清江西书局本为底本,参考原刻本及张溥、张闻升等补本校定而成。 宋史纪事本末书名,明冯琦原纂,陈邦瞻增订,一百零九卷,清同治三年(1864)江西书局刊印。本书据宋史等有关资料,按纪事本末体例编纂,记述宋代自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南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三百余年间之史事,全书始于“太祖代周”,终于“文谢之死”,一事一卷,“于一代兴废治乱之迹,梗概略具”。其中有关法制者有太祖建隆以来诸政、蜀盗之平、太宗致治、茶盐榷罢、王安石变法、元丰官制、张邦昌僭逆、宣仁之诬、岳飞恢复中原、蒙古立国之制、文谢之死等多卷。书中资料丰富,事涉刑政、吏治、赋税、茶盐等多方面内容,《四库全书总目》称“读通鉴者不可无袁枢之书,读宋史者亦不可无此一编也”,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宋史纪事本末 202 宋史纪事本末史书。26卷,明代陈邦瞻撰。万历年间冯琦仿纪事本末体续袁书作《宋史纪事本末》,未成而卒。邦瞻依冯琦遗稿,增订成编,大约出于琦者十之三,出于邦瞻者十之七。后张溥作论,将此书分为109目。该书本于《宋史》,又广采群书,叙事条理清楚,文笔生动,虽无《宋史》原书芜杂,因考订不精,往往沿袭 《宋史》记事错误。 ☚ 通鉴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 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宋史。二十八卷。明陈邦瞻撰。陈邦瞻(?—1623),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南京大理寺评事、吏部郎中,浙江参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光宗即位,迁兵部右侍郎,广西、广东巡抚,总督两广军务。天启初,任工部左侍郎。史称他好学,敦风节。曾筹建滏阳书院,传播文化,培养人才。著有《元史纪事本末》、《莲花山房集》等。此书是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记事本末体记载宋代三百余年历史的史著。在陈邦瞻之前,冯琦欲仿《通鉴纪事本末》体例,记叙宋事,以续袁枢之书,未竟而卒;又有南京侍御史沈越,以纪事本末体编录宋代史实,名曰《事纪》,也未完稿。后冯琦书稿归其弟子刘曰梧,沈越书稿为徐申所得。刘、徐邀陈邦瞻增补考订,编为一书。陈氏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着手编纂,历时一年左右成书。 ☚ 少室山房笔丛 元史纪事本末 ☛ 宋史纪事本末书名。明陈邦瞻据冯琦、沈越书稿,兼采元修《宋史》和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等增改而成。所记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文天祥遇害300余年历史,包括辽、金、元史实。除宋朝军政大事记述详备外,凡典章制度、营田治河、漕渠海运、茶盐、天文历法、学术思想、重要农民起义均有专篇记述。史料剪裁得当,条理清楚,可补《宋史》庞杂之失和《通鉴纪事本末》忽略典章制度的缺陷。但对《宋史》误讹、疏漏未订正,考证亦不精。明张溥补撰论证,附各篇后。有《国学基本丛书》本,1977年中华书局有点校本。 宋史纪事本末一○九卷。陈邦瞻撰。陈邦瞻(?—1623年),字德远,高安 (今属江西省) 人,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进士。官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后出为浙江参政,擢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分理彰德诸府,又为两广巡抚,终官户部、工部二侍郎。著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另有《莲花山房集》。在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任上,即考察世变,借以安邦,以为自古至明乃三变,宋虽 “三变”却未及“其极”,担心明朝“变而为极”。因而,追慕宋太祖、太宗之世“家法严”、“国体顺”、“吏以人为治”、“人以法相守”的“制世定俗”的统治。但同时,又不满于宋朝的“弱势”、“烦议”、“事权过夺”、“文法不拘”等弊病,认为应当“矫正”。当时,在改写宋史的潮流中,正有冯琦、沈越二人以纪事本末体重写宋史,却未完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冯琦的学生刘曰捂、熟悉沈越编写情况的徐申共同邀请陈邦瞻在冯、沈旧稿基础上增订补写。陈邦瞻采琦等旧稿“十之二三”,另行新编约占全书十之七八。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全书编成。其书一百零九目,八十九目记宋朝史事,因宋而涉及辽、金、元事者十二目,专述辽金、金、金元以及元事者八目,纪年均用宋朝年号。虽然陈邦瞻同时撰有《元史纪事本末》,但以临安未破,南宋不能算亡,故将一元初诸目列入宋编。其书取材,突破《通鉴纪事本末》只取一书的做法,于《宋史》之外,又兼采编年体史书如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等,以及辽、金、元三史,于纪、志、表、传之中审定年月、编排史事。鉴于陈邦瞻以明朝“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上引均见《宋史纪事本末叙》),在立目范围上颇多涉及制度、民俗、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礼乐议、营田之议、天书封祀、茶盐罢榷、正雅乐、道学崇诎、公田之置等。其“道学崇诎”一目,又引入人物传的写法,在叙述道学兴衰演变的同时,分别记述了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等15人的学术活动,主要取材于《宋史·道学列传》。在沿引历代史家言论之外,又有“陈邦瞻曰”评论史事。其书初刊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二十八卷。崇祯年间,张溥按目加以论证,遂为一目一卷。传本分二十八卷、一百九卷两个系统。“四库全书”所收为二十八卷本,但其“总目提要”误为二十六卷,为后来的目录书沿袭,实际上文津阁、文溯阁本都为二十八卷。康熙十八年张闻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江西书局刻本、光绪十三年广雅书局重刻江西书局本等,则为一○九卷本。中华书局以江西书局本为底本,用万历三十三年原刻及其它诸书互校,于1977年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最完备的本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