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倡针灸
史载仁宗多次接受针灸愈疾患。天圣中 (1023—1031年) 仁宗患疾,久未效。后医者为其刺三针而疾愈。仁宗大喜,赐穴位名“兴龙穴” 景祐元年 (1034年) 仁宗患疾,侍医数进药不效,有人推荐许希 希诊后曰: “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 众人以为不可贸然行事。宫中人和太监以自身先试,试后无害,遂允许希施治。针进而疾愈。特授许希为翰林医官,至厚贵。许希拜谢,又西向而拜,仁宗问其故,答曰: “谢其师扁鹊。” 仁宗乃诏修扁鹊庙于城西隅,后立太医局于旁。又据宋《画墁录》: “嘉祐初 (1057年) 仁宗患疾,药未验,下诏征医。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 ‘好惺惺’。翌日,病愈,自此命穴为‘惺惺穴’。” 宋仁宗对针灸治病的功效颇为信服,并力加倡用。天圣初年(1023年),诏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编修针灸专书,校订经络腧穴。王氏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三卷,由朝廷刻版印刷,颁行各州。为此书永为流传,不致讹误,又命人立石碑原文镌刻。仁宗御书碑上题篆。与此同时,又诏准王惟一 “考明堂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天圣五年 (1027年) 王惟一创铸两具精巧的针灸铜人。仁宗诏 “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