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远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安遠廟 安遠廟 ānyuǎnmiào 座落於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北武烈河東平崗上。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以紀念準噶爾部古的達什達瓦部兩千一百餘人由伊犁遷入熱河,故稱。廟佔地近四十畝,布局呈方正密合風格。内外三層牆垣,有欞星門及山門。最内層六十四間房屋圍繞,中間是普渡殿,三層,第一層供地藏王木雕像,第二層原放乾隆打獵用之衣物與武器。殿内四壁畫佛教故事。殿前有乾隆御筆卧碑一通,以滿、漢、蒙、藏四體文字鐫刻。參見本類“外八廟”。参閱乾隆《欽定熱河志·祠廟》。 安远庙 安远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正东、武烈河东岸,是承德外八庙之一,其中轴线正对避暑山庄。庙寺建于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因其外形和内部结构皆仿照新疆伊犁河北的固尔札庙样式修建,故又称“伊犁庙”。 ☚ 殊像寺 清东陵 ☛ 安远庙 安远庙藏传佛寺。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岸岗阜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完全仿照新疆伊犁河北的固尔扎都纲 (伊犁庙) 而建,故也称伊犁庙。是著名的外八庙之一。据庙内乾隆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 (有序)》碑记载,所以修建此庙的原因是为了 “怀柔远人”,安抚从新疆迁居热河的达什达瓦部人,尊重其信仰,以便于处理好和厄鲁特蒙古的关系。该庙布局方正密合,原有围墙三层,是用69间平房连接起来的围廊,绘有释迦牟尼一生故事的壁画,并安放经桶之用。今已不存,仅存汉式券门。围墙正中为主体建筑普渡殿,三层建筑,底层为西藏堡垒式,上二层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黑色琉璃瓦。殿内供奉绿度母塑像,底层供大型地藏王木雕像。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情景生动,色彩和谐,虽显陈旧,但仍清晰可见。殿内还珍藏着当年乾隆打猎穿过的衣服及武器。殿前有乾隆御笔卧碑一通,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安远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普乐寺 雍和宫 ☛ 安远庙 安远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外八庙景区、武烈河东的冈阜上。俗称伊犁庙。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系为便于蒙古达什达瓦部的宗教活动而建。达什达瓦部是蒙古准噶尔部中的一支,原游牧于伊犁东南,1755年参加过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斗争,后几经辗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迁居热河。清政府仿伊犁固尔札庙的形制,在达什达瓦居地修建了安远庙,取“柔怀远人”之意。占地面积275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普渡殿,面阔进深各七间,通高29米,三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覆黑色琉璃瓦以黄琉璃剪边,顶高8.8米,为古建筑所罕见。殿中第一层供绿度母,第二层供三世佛,第三层供大威德金刚。殿前卧碑一座,上刻乾隆所作《安远庙瞻礼书事》文,叙述建庙经过和统一西北地区的意义。 ☚ 普乐寺 普宁寺 ☛ 安远庙黄帽派喇嘛庙。一称伊犁庙。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朝政府为满足内迁的达什达瓦部宗教活动需要而建。形制仿伊犁固勒扎庙。缭垣正方,周1里许。四面各有门。主体建筑为普渡殿,座落在60间迴廊中央。顶部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黑色琉璃瓦。殿分三层,一层供奉绿度母,二层供三世佛,三层供大威德金刚,并存放乾隆打猎甲仗。廊前立石,镌乾隆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记安远庙产生由来,以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书写。气象巍峨。每年夏季,各少数民族王公至承德觐见清帝,常在此聚会,并举行宗教仪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