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定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安定郡 安定郡汉代设置的行政区。晋代沿置。《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户42725,口143294。县21。”《晋书·地理志》:“安定郡:〔汉置,统县7(临泾、朝那、鸟氏、都卢、鹑觚、阴密、西川),户5500〕。”属雍州。 ☚ 安徽省 安康郡 ☛ 安定郡 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高平 (今宁夏固原), 辖县21: 高平、复累、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三水、阴槃、安武、爰得、眗卷、彭阳、月氏道、鹑阴、祖厉。东汉因之,地域缩小,县有并省。郡治移于临泾(今泾川县北)。只领有临泾、高平、朝那、乌枝、三水、阴槃、彭阳、鹑觚(由北地郡移入)8县。鹑阴改为鹯阴(今靖远县)及祖厉二县移属武威郡。大致即今甘肃平凉地区, 白银市区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以南地。清人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注》云:“汉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府之平凉及固原州,庆阳府之安化县 (今庆阳县),兰州府之靖远县,宁夏府之中卫县,泾州之灵台、镇原二县,又陕西邠州之长武县皆其地。”东汉之所以只领8县,是安帝以后的疆域。自安帝永初元年(107年) 以后,羌人不堪汉朝官吏的压迫,起而反抗,至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前后断续相连,战争持续60年,安定郡郡县两次内徙,永初五年,迁安定郡寄理美阳(陕西武功县境),17年后迁回。第二次是顺帝永建五年(130年),安定郡又迁于扶风。迁回时并未还治高平,而是留治临泾。据考是在今泾川县的水泉寺村, 而不在镇原县境。高平县移至泾川南,朝那移于泾川西北、镇原西南,乌氏移于泾川东,三水县移于灵台县的梁原。彭阳、阴槃、鹑觚未动, 只领8县。 ☚ 勇士县 高平县 ☛ 安定郡古地名。秦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迁至临泾(今甘肃泾川北),魏、晋因之。原为戎狄居地,郡有乌氏、月氏道,因其族人居于此得名。又有“昆夷旧壤”说,绲夷曾在此活动。汉置安定属国,安置匈奴浑邪、休屠部降众。西汉时已有羌人迁居于此,东汉迁羌人于内郡,这里是主要地区之一。永初元年(107)后历次羌民起义,郡内羌人不断增加。魏、晋时部分鲜卑人迁于此。北周分置泾、原2州,唐元和(827—835)以后属渭州。宋、金改为平凉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