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書院。原址在浙江湖州。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胡瑗弟子、知州孫覺上疏請建於學右。因紀念胡瑗(世稱安定先生),故稱。其辦學宗旨爲恥功利而急仁義,盡去賈藝干利之風。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知州蔡節改建於濟川界觀德坊。元爲寺僧所據三十年。明曾多次修葺。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府胡丞謀講學,招所屬七邑生徒肄業其中。清康熙至咸豐間曾屢修屢毁。同治年間鹽運使丁日昌復建於東關大街。以科考爲主,每月館課由鹽運官員主持,自巡鹽使者改并兩江制府,遂由都轉主其事。掌院由鹽運官員延聘,名士有王步青、陳祖范、杭世駿、蔣士銓、趙翼等。開館課小學、間涉詩賦、經解、策論。初專試生監,同治後童生亦得與課。生徒員額初以六十人爲率,後增至數百人,分正課、附課、隨課等,憑考試優劣定升降。膏火多來自鹽利,餼廪之給視他郡爲優,並資助生徒參加歲試及秋闈路費。四方來學者甚多。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爲安定校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