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史之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安史之乱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初年,十镇边兵共49万,中央畿辅和内地只有8万有余,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15万叛军长驱南下,陷洛阳、逼潼关。次年称大燕皇帝,进入长安,玄宗逃四川,其子李亨肃宗在灵武(今甘肃灵武西南)即位。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收复。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再度陷洛阳。761年,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在唐军和回纥兵的进击下,763年(唐广德元年),史朝义穷途自杀。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盛向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末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次大叛乱。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政治腐败,藩镇势力兴起。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从范阳(今北京)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南下攻唐。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不见战乱,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官兵望风瓦解。唐朝新招募的士兵抵挡不住安禄山训练多年的劲旅。乱军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抵潼关。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割据政权。是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诛杨国忠,缢死杨贵妃。不久叛军进入长安。玄宗入蜀,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安史叛军烧杀虏掠,人民纷起反抗。河北人民在地方官颜杲卿、颜真卿统领下,反抗叛军,曾出现十七郡皆归朝廷的局面。叛军内部矛盾重重。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唐朝起用郭子仪、李光弼等著名将领,并向回纥借兵,收复长安与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唐命九节度使兵围相州,数月不下。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降唐后复叛,南下援救安庆绪,大败九节度使军于相州。然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再次攻陷洛阳。上元二年(761年),败李光弼于北邙山。正欲西进长安时,被其子朝义所杀,其子朝义即位。宝应元年(762年),雍王李适率蕃汉军与回纥兵大败史朝义,攻克东京。安史归部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降。广德元年(763年)一月,史朝义逃往河北,最后穷蹙自杀。叛乱始平。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使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历史局面,成为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晚年荒于政事,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政治腐败、屡起边衅,节度使拥有重兵,又兼理当地民政财贸,权势积重。天宝元年(742),全国有兵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等即在唐中央军备空虚,内轻外重的形势下叛唐。安禄山于天宝后期曾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数次赴长安朝觐,深谙唐中央内部虚实,又和宰相杨国忠勾心斗角,遂密谋起兵反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以除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矛头直指京师长安。唐玄宗匆忙令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仓猝出兵,结果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震动。玄宗仓悴西逃,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县),军兵哗变,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缢杀宠妃杨贵妃,马嵬民众夹道挽留玄宗,玄宗决意逃往西南川蜀,太子亨奔赴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叛军攻占两京,纵酒取乐,唐军得以重整军备,图谋收复。唐将鲁炅守南阳(今河南邓县),张巡、许远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为唐军调集重兵赢得了时间。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所杀,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纠合兵力,为收复两京做准备。九月,唐军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再度攻下洛阳。宝应元年(762)二月,肃宗至凤翔,四月,郭子仪在长安西门外被叛军所败,退保武功,八月,郭子仪联合回纥援兵攻击长安叛军,直至长安城北苑门。九月二十七日,经长安南香积寺大战,大获全胜,次日,收复长安,随后又经陕郡新店之战,收复洛阳,安史叛变最后被平定。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吐蕃频繁侵扰,中原遭受战乱摧残,唐国力大大削弱,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An shi zhiluan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因边功得到重用及擢升,一身兼领范阳(今北京)、平卢(今辽宁朝阳)、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己,实力与野心俱长。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因与权相杨国忠不协,遂以讨杨国忠为名,一月自范阳起兵,南渡黄河,进逼洛阳。唐大将封常清奉诏募兵抗敌,很快为叛军所败,洛阳失陷。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各地官民纷纷反抗叛军,如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和河南一带的地方官张巡、许远等。杨国忠猜忌驻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促令其放弃固守方针,出关迎敌,结果大败,潼关失守。玄宗匆忙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从行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长安陷落后,太子李亨从马嵬驿回军北上,同年七月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用李光弼、郭子仪为将,会集西北各军,又得到西域各族和回纥的援助,转入反击。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保邺(今河南安阳)。乾元元年(758),唐派九节度率兵攻邺。次年三月,降唐复叛的安禄山旧部史思明自范阳率兵救邺,数十万唐军溃败。同年九月,史思明南陷洛阳。上元二年(761)三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代宗新即位,借用回纥兵收复洛阳,叛军将领因大势已去,纷纷降唐。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火波及地区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西北边防呈空虚状态,吐蕃乘机东侵。在平定叛乱前后增设的节度使,权力日益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节度使 两税法 ☛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代藩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本姓康。母阿史德,为巫师。少孤,随母改嫁安延偃,更名安禄山。他足智多谋,善测人意,通六蕃语,受张守珪、张利贞等人赏识,于天宝元年(741)荐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因善取悦玄宗、杨贵妃等人,屡受封赏,握河北诸节度之兵权。“时太平久,人忘战,帝春秋高,嬖艳钳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持权,纲纪大乱。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更筑垒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积谷” (《新唐书》卷225)。皇太子及杨国忠等人屡言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劝玄宗召请入朝,削夺其兵权,玄宗皆不以为然。反而因安禄山的甜言蜜语益信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见时机成熟,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起兵范阳 (今北京地区)。挥十五万兵马,南下逐鹿。“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持梃斗,弗能亢。吏皆弃城匿,或自杀。不则就禽,日不绝。禁卫皆市井徒,既受甲, 不能脱弓襡、 剑䌘, 乃发左藏库缯帛大募兵” (同上)。十二月初,叛军兵渡黄河,陷陈留、荥阳,十二日占领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兵发长安。唐玄宗在叛乱发生后,先后命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等人分兵把守,但均遭败绩。六月九日,长安城的屏障潼关失守,叛军兵临长安。玄宗只得放弃长安,出幸西蜀。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 (今宁夏灵武) 即位,组织唐军抗击叛乱。至德二年 (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谋杀,唐军趁其内乱,大举反攻,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 (河南安阳),郭子仪等九节度使联合攻打,都因缺乏统一指挥,而贻误战机,被镇守在范阳的史思明解围。拥兵自重的史思明借为安禄山报仇之名,杀死安庆绪,于乾元二年 (759) 正月,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九月,叛军再陷洛阳。以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害,叛军力量削弱。宝应元年 (762) 十月,雍王李适 (即后来的唐德宗)会诸道节度及回纥兵马于陕州,数路并进,大败史朝义,史朝义退至幽州。宝应二年,史朝义部将多已降唐,史朝义本人也被部将李怀仙擒杀,献于朝廷。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它的爆发,意味着“开元盛世” 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群雄并起。政府已无力量控制全国。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已一去不复返。 ☚ 太平公主谋害玄宗 仆固怀恩之乱 ☛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Anshizhiluan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统治后期,日益沉湎于歌舞享乐之中,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把持朝政,政治腐败。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安禄山天宝元年(742)任平卢节度使,天宝十年(752)已成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他以谎报战功、献媚贿赂为手段,骗取唐玄宗的信任,被杨贵妃收为养子,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率众15万从范阳起兵,挥军南下。唐朝内地已百余年未经战争,地方守军一触即溃,叛军很快渡过黄河仅3个月就占领东都洛阳,并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唐王朝紧急招募组建的军队,抵御不住叛军,被迫退守潼关,玄宗不问缘由杀死了领兵将领,并抽调西北军队,派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镇守潼关。数月后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作战,导致潼关失守,唐玄宗连夜仓惶逃往四川,长安落入叛军手中。玄宗行至马蒐驿(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从马蒐驿回军北上,在灵武(宁夏灵武南)称帝,改元至德,即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叛军的烧杀抢掠,使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河南睢阳(河南商丘)太守许远、真源令张巡坚守睢阳10个月之久,扼止了叛军继续南下的攻势。至德二年(757)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同年九月肃宗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统帅唐军,在回纥军队援助下夺回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河南安阳)。至德三年原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立为帝,并再次南下攻占洛阳,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趋于分裂,势力大大削弱,宝应元年(762)新即位的唐代宗再次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叛军的几位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安史之乱”至此结束。长期的战乱使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平叛前后设立的节度使的权力也日益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王朝自此走向衰落。 ☚ 节度使 两税法 ☛ 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开元、天宝之际,唐政府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于范阳(治今北京)发动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进占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禄山被其子庆绪杀死。唐将郭子仪等次第收复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郡(治今河南安阳),乾元二年(759年),被禄山部将史思明所杀。思明于范阳称燕帝,再度攻占洛阳。后又为其子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始平。战乱历时7年多,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唐代天宝末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次大叛乱。天宝年间(742~755),政治腐败,藩镇势力兴起。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人南下攻唐。安军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抵潼关。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割据政权。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诛杨国忠,缢死杨贵妃。不久安军进入长安。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廷起用郭子仪、李光弼等著名将领,并向回纥借兵,收复长安与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唐命九节度使兵围相州(邺),数月不下。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军史思明降唐后复叛,南下援救安庆绪,大败九节度使军于相州。然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再次攻陷洛阳。并于上元二年(761年)败李光弼于北邙山。正欲西进长安时,被其子朝义所杀,其子朝义即位。宝应元年(762年),雍王李适率蕃汉军与回纥兵大败史朝义,攻克东京。安史旧部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降。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逃往河北,最后穷蹙自杀。叛乱始平。安史之乱历时7年多,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节度使势力膨胀,他们手握重兵,综理军民财政,与中央分庭抗礼。天宝十四年(755)冬,兼领平卢(治所在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范阳 (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河东(治所在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进攻唐军,旋攻下洛阳,进逼潼关,次年进入长安。同时,其部将史思明占有河北13郡之地。唐玄宗避难于蜀,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叛军所至残暴,大肆抢劫,人民纷起反抗。757年,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庆绪败退邺郡(今河南安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后为其于史朝义所杀。唐借用回纥兵收复洛阳,并乘胜追击。763年,朝义被部将诱杀,叛乱平定。安史之乱,自755年冬至763年初,共经8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唐王朝也因此转盛为衰,形成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 鉴真 藩镇割据 ☛ 安史之乱由安禄山、史思明挑起的一场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严重内乱。唐玄宗统治后期,不再孜孜求治,只图享乐。天宝三年(744年)纳杨玉环为贵妃,更是沉湎声色。他先后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日趋败坏。这一时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府兵制亦日趋瓦解。当时,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安史之乱an shi zhi luan【历史】armed rebellion led by An Lushan and Shi Siming in 755 安史之乱an shi zhi luanAnshi Rebellion (armed rebellion led by An Lushan and Shi Siming in 755) 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及其将领史思明发动的武装叛乱。安禄山是天宝末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有近二十万的兵力,深知朝廷腐败、武备废弛,早有篡夺之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他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迅速占领河北各郡,攻陷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帝,五月占领潼关。唐玄宗出逃四川,长安落入叛军之手。马嵬事变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即肃宗),组织力量反击叛军。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军出师河北,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军民支持下,屡获胜利。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同年九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十月攻克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河南安阳),史思明降唐。但是唐军缺乏统一指挥,一直未能攻克邺城,次年史思明再起兵反唐,占领洛阳,杀安庆绪自称燕帝。不久史思明被其子朝义杀死,唐军乘叛军内讧之机收复洛阳。代宗宝应二年(763)史朝义自杀,叛乱才告结束。这场叛乱历时八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