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思辨行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对教育过程的概括。孔子讲过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荀子讲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中庸》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系统地讲出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审问之”,即对博学的知识,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问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辨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概念、观点。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有其合理的因素。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庸》对于审问、慎思、明辨的具体过程,不可能有更深入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