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学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学田

 元朝用于教育的官田。元朝各地儒学、书院都有学田,蒙古字学、医学也有学田。各地学田数量不等,少则一、二百亩,多则数千亩,乃至数万亩,由学校经营出租,所得主要用于学校经费开支。沿袭前代的旧学田和官府拔赐的学田免输官赋,捐献和购置的田土则须输赋。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學部 > 資財教具 > 學田
學田  xuétián

舊時爲學校所置的田產,以田租收入作爲學校經費。宋仁宗命國子監及兖州各置學田,爲有學田之始;神宗時又詔給諸路學田,學田遂普及各地。元明清歷代沿襲。《宋史·選舉志三》:“仁宗時,士之服儒術者不可勝數。即位初,賜兗州學田,已而命藩輔皆得立學……”清·顧炎武《日知録·監本二十一史》:“陸文裕《金臺紀聞》曰:元時州縣皆有學田,所入謂之學租,以供師生廪餼,餘則刻書。”明初統一定制。《續文獻通考·田賦考·官田》:“洪武十五年四月,定天下學田之制……凡府、州、縣學田租入官者,悉歸於學,以供祭祀及師生俸廪。”又“詔定爲三等:府學一千石,州學八百石,縣學六百石;應天府學一千六百石。各設吏一人以司出納,師生月給廪膳米一石。”《漢語大詞典·子部》“學田”條下引《續資治通鑒》稱學田始於宋真宗乾元元年,實誤。且有宋終代無乾元年號。

学田land tax used for local education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或宗族用以赡学的一种官田或公田。以地租收入作为祭祀、塾师薪俸及资助读书人等项开支。也包括书院田。
学田始见于南唐,宋代开始推广。宋神宗(1068~1085)时州郡普置学田,学田来源或由皇帝诏赐,或由官府从官田中拨给,或由地方拨款购置,或由族田、义庄拨给,或由私人捐献。宋大观三年(1109),全国学田为10.599万多顷。元代学田数额不详。明代学田,按某些州县数额估算,总数当在10万亩以上。清代据《皇朝文献通考》记载,雍正二年(1724),关内18省学田总额为约38.87万亩,乾隆十八年(1753),增至115.86万亩,比雍正二年时增长2.98倍。在18个省份中增加最多的是湖南省,其次为直隶省,各省学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学田地租较早由实物分成租过渡到实物定额租和货币租。宋元时,绝大部分学田已采行实物定额租,实行分成租的仅小部分。至明清时期几乎所有学田都实行定额租。宋时,学田中除稻田外,山地、园地、桑园等已大部分收取货币租,至明清时期,稻田也以收取货币租为主。从《古今图书集成》所辑录224府州县学田事例看,收取货币租的占54%,货币实物兼行的占13.4%,收取实物租的仅占32.6%。关于学田每亩租额问题,就山东黄县而言,明代每亩收租3.4升至2斗之间;清代每亩收6升至2斗5升之间。就湖南湘潭而言,明代每亩收7斗至8斗之间;清代每亩收8斗5升至1石1斗之间。以货币地租而言,如福建、辽宁等八府县,明代弘治至万历间每亩收租银1钱1分至6钱3分之间。四川汉州地区,在嘉庆年间,低者每亩收钱612文,高者达3215文。由此看来,各地学田地租轻重不一,学田租额随着时间进程而增长。但与民田地租比较,学田地租一般要轻1/3。
学田由府州县学官即教授、教谕、教导掌管,书院学田由监院、司事、董事经营,族田中拨出的书田由义庄管理。租种学田的人多与地方官府或士绅有联系者,或为地方胥吏和士绅把持转租。个别地方学田有直接分配给贫士耕种的。尽管如此,学田的佃种者实际上还是农民小生产者,但他们较多地摆脱了私人地主的人身压迫,具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按照历代政府规定,学田不能出卖。但历代学田都有失额情况。主要是由于年代久远,管理不善,因而被吞食。按照历朝政府规定,凡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原额”学田,享有免除国学赋税的特权。但书院田须向政府缴纳田赋。
学田在中国历史上,为地主阶级培养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材起了积极作用。

学田

018 学田

中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供教师薪俸、祭祀和补助学生及贫士的费用。南唐时,“庐山国学”已有学田数十亩。宋仁宗时赐兖州学田,神宗时推行于各路。以后各代均置学田。或由皇帝诒赐及官府指定,或由私人捐赠。1913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通令以学田收入充小学经费。一般为乡绅所把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制废止。

☚ 取士制度   三舍法 ☛

学田

中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产,以地租收入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和补助学生及贫士的费用。

学田

学田

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和补助学生及贫士的费用。宋仁宗曾赐兖州学田。以后各代均置学田,或由皇帝诏赐及官府指定,或由私人捐输。解放后,此制始废。

☚ 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学记 ☛
学田

学田

❶官田之一种, 归官办的学校占有,出租给农民,以地租收入作为学校开支、教师薪俸或学生公费之用。学田始于南唐, 以后历代均有设置。宋代学田始于仁宗时赐国子监及兖州(今属山东)学田。神宗时推行于各路, 以十项为额, 多者如故。常以户绝田、没官田和寺院绝户常往田充。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 ), 全国学田共十万五千余顷。南宋初改为提刑司收管, 租入大部起发上供。移为军费。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复拨还学府, 供养士之用。到清代, 各省均有学田。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浙江、湖南、四川、云南所设之学田统计时概入民田数: 山西、河南、陕西、甘肃、贵州、广东、广西则于民田外, 另设学田项目。乾隆 十八年(1753)统计, 各省学田共115.8万条亩。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广设学堂, 拨荒扩充, 学田数额有增加。学田既为官田, 国家免赋。
❷某些宗族在其族田中划出一部分田地; 以其地租收入, 兴办作为族校培养本族子弟之用。族田中之学田, 为民田性质, 其与一般民田无异。

☚ 公廨田   平泉庄 ☛
学田

学田

中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一般为当地乡绅把持。学校以学田的收入作为教职员的薪俸和学生的补助等费用。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学校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中,学校拥有的土地被分配给贫苦农民。1950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关于处理老解放区市郊农业土地问题的指示》,明确规定学田应一律收归国有,对依靠学田收入维持的学校,应拟具妥善的办法,解决其经费问题。1950年6月8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今天私立学校处于困难的境地,以前它们的经济来源大都依靠军阀、官僚资产阶级,现在没有了,学田,土改时也分了。这些困难,政府应该照顾。”当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此后,学校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拨给,作为学校经费重要来源的学田也就不存在了。

☚ 殖民地   变工 ☛
学田

学田

中国宋代以后,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学田是随着宋代学校教育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国有土地形态。北宋乾兴元年 (1022年),开始行学田制度。学田的来源: 主要从国有土地中如户绝田、废寺院田产、没官田以及牧马草地转化而来; 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的捐献; 地方政府拨款购买。从宋代起,建立一套完备的学田管理制度,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学田租给佃户耕种,地租多为实物和货币形态的定额地租。也有无田而收租的现象。自学田制兴,学校发展较快。宋徽宗大观三年(1108年),全国有学田 105990顷,房廊155454间,共收学粮640291斛,钱3058872枚,教养大小学生167622人。能教养这么多学生,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宋代科技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居世界最前列,同宋代学校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学田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参见“族田”)

☚ 荡田   行差地 ☛

学田

属于学校的田地。始见于南唐。北宋中期始普遍设置。以其地租收入用作祭祀、教师薪俸或补助国子监、州、府、县学。解放后废止。学田来源主要由户绝田、没官田或捐助三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