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迁移xuexi de qianyi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学习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而且也包括方法与态度。
迁移是可以分类的。从迁移的作用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迁移叫正迁移。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摩托车较快,学过加法后学习乘法较易。一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物理较容易等,都是正迁移现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迁移叫负迁移。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困难,学习整数乘法之后作出a2×a3=a6的错误反应(正确是a2×a3=a5),这些现象都是负迁移的表现。从迁移发生的方向看,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边的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相反,后边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有时逆向迁移就是取代)。无论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它们都有正负之分。从迁移的内容分,有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特殊性迁移是指学习某一内容后对相似材料有特殊的适用性。动作技能的迁移大都属特殊性迁移。一般性迁移指原理的迁移,它是一种更重要的迁移。学习了普通的概念或原理可以作为认识其他类似知识的基础。例如,学习了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后,很容易掌握各种具体金属的这一特征。
了解学习迁移,掌握迁移规律,在学校教学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根据有关研究和教学经验,我们提出如下几种促进迁移的具体措施:
❶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迁移,主要是由于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或理解当前的新事物。因此,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因而也越能顺利迁移。
❷认真分析教材,加强知识的组织性,逻辑性,即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突出教材内部的联系,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❸联系实际,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给学生安排多方面机会去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参加到实际活动中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锻炼概括力、分析力。
❹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想通过练习使学习得到改善,这种练习必须是有指导的;在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说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效果;同时,在许多情境中,给学习者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答案,以免妨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把学习看成负担,就不会产生迁移,因为连掌握知识、技能都不乐意,根本谈不上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只有当学生持有积极肯定的学习态度,才会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学习的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积极影响的称正迁移,简称为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称为负迁移,或称为干扰。一些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研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迁移理论:
❶形式训练说或官能说。假定人脑的许多区域代表许多不同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等。其中某些官能经过训练,就可能提高。训练是严格而充分的练习,训练越严格、充分、心智能力的发展就愈完善、全面。
❷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由于两种学习情境有共同因素,诸如学习材料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越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
❸概括化理论。强调把所学到的知识概括化,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迅速发生迁移。
❹关系理论。实际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认为,人们愈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愈能加以概括化,迁移作用就愈加普遍。思维过程中迁移主要有理解的迁移、解决问题中能力的迁移、技能训练中动作技能的迁移和心智技能的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都可用迁移的道理加以解释。老年人一般阅历丰富,知识经验多,在学习中有利于正迁移,但也需要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