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学习型城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学习型城市

学习型城市

1.学习型城市的缘起
“学习化社会”理念由美国学者罗伯特.M.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正式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提了出来。随后,1973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化社会》报告,1995年欧盟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由此学习化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重视,许多国家为此确立了相应的国家战略,并积极致力于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的经典论述,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适用于各种组织,开始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此后,逐渐延伸到社会管理领域。现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新加坡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府”,日本的大阪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城市”。
近两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苏州等相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化社会”的目标,有的城市还把建设学习型城市列入本地“第十个五年计划”之中。
所谓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内容运用于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一种实践。它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种组织化的学习活动,努力营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推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2.学习型城市的特征
学习化社会就是: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型城市,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1)学习进程的终身性。学习化社会是以不断推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学习作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手段,将延续个体的一生,成为持续的、终生的活动。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学习化社会是一个能支持个人终生学习的社会。”
(2)学习机会的开放性。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任何人随时都有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学习机会不再为特定年龄阶段(如青少年)或特定阶层的人所独享,而向全体民众开放。
(3)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学习既是个人的一项权利,也是个人应负的一种责任。学习化社会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自我导向的学习,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主动地或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4)学习型组织的普遍性。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型组织普遍存在。无论是家庭、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民间组织等,均发展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它们在发挥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不仅为本组织的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保障本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民众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5)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一方面,学习化社会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之间互相开放,以拓展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
3.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策略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一些城市的实践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典型的范式。在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城市系统和社会领域时,必须考虑到规模的扩大和运作的复杂性,应当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予以实施。总体上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构筑社会化、开放式的终身学习体系。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而强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当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每一层次、每一职业、每一年龄阶段的市民,都拥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组织和学习场所,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使教育体系更好地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这种教育不再是“学习至上”,而是“学历至上”;不再是“文凭第一”,而是“能力第一”,是人们主动地提高内在素质。没有这种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理念的形成,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模式就会失去客观保证。
建设学习型城市,发展和改进教育模式是一项主要的工作。要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加大投入,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 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形成覆盖全社会、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教育网络,为各个层级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活动平台。
(2)在全社会普遍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城市的“细胞”和基础,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所依托的是其各种组织的“学习化”。“学习型组织”最初只是在企业中实验和推行,后来逐步推广到其他社会组织。从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情况看,努力将城市中各种类型的“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是一条比较规范的、通行的途径。具体说,就是家庭要成为学习型家庭,社区要成为学习型社区,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政府要成为学习型政府。最终,城市才能成为学习型城市。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具有一定的理论规范和运作程式的。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中,应当确定某一类型的组织作为重点,或者企业,或者家庭、社区,在政府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活动。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评估体系,制定出不同类型“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价。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通过一种机制性的激励,持续地引导人们的学习行为,维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保证人们对组织化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要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效应,不断培养和发现学习型组织的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以更有效地把学习行为转化为创新行为,推进城市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3)要形成浓厚的社会性学习风气。学习型城市的核心是学习的社会化。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难以说是学习型的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要从每个市民做起,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使学习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人人是学生,人人是老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营造一种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只有这样,创建学习型城市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许多城市的经验表明,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性读书活动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性学习风气的有效方法。例如,上海在创建学习型城市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读书学习的浓厚社会氛围。并且随着人们对学习型社会理念的认同,人们的学习早已超越响应号召、服从要求的阶段,而成为适应社会要求、追求自我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自觉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应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合理地确定和调整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习与个人或组织的需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从而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更容易使人们对城市发展在一个统一的远景上达成共识,也有利于城市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4)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运行机制。在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全社会学习的基础上,一个学习型城市便初具雏形。但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多维交错的立体网络,因此必须构建起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运行机制。首先,要确立学习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在全社会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制度,实行就业标准制度、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等等,引导人们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积极参与社会的竞争。其次,建立起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市民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例如,在全市及各个组织中大力倡导树立共同目标,动员人们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而且也使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得以实现。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基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不可想像的。

☚ 城市竞争力理论   后记 ☛
000044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