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孤雁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孤雁儿

孤雁儿

即《御街行》。《花草粹编》卷八引宋杨湜《古今词话》录无名氏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因名。

☚ 孤鹰   孤馆深沉 ☛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是作者身经丧偶、兵燹乱离后,居临安时所作。大致写于宋高宗赵构绍兴六至十二年 (1136—1142) ,此时清照年近花甲,饱尝人间甘苦,倍加缅怀故夫赵明诚,此词可以说是一首悼亡之作。当然抒发的同样是夫妻亲情。
 作为 “未亡人”,清照对已故多年丈夫的哀悼,非一般爱恋之情所比,它更刻骨、更沉痛,堪称青冥契阔之深情,前此不久所写的 《金石录后序》 表达的也是这种情愫。
 此词前有小序云: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话大意是: 在我看来,别人所作咏梅词都很俗气。不信,看看我的这首 《孤雁儿》 ,就知道我不是说大话。作者确实不是口出狂言,此词不落窠臼,力求出新。咏梅不从梅写起,而先写自己的心情。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意谓一大早起来情绪就很不好。 这里只开门见山地道出事情的结果,未讲其因,也不必讲。因为床、帐等卧具本身。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作者的配偶。他在世时,二人共同著书立说,“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 ( 《金石录后序》 ) ,其乐无穷。他去世后,床、帐空虚,“未亡人” 自然心情不佳,不得不早早起床。起来后,又看到熏香快要烧尽香炉冰凉,陪伴着作者的竟是这种凄清的境况,其情怀也如死水一般,真是心灰意冷,无比伤感。“笛声三弄,梅心惊破”,是指笛曲 《梅花落》 ,原是乐府篇名。这里与下句“多少春情意”串言之,大意是说笛声反复吹奏,惊得梅蕊绽开。梅花的开放,给人间带来了春色,也勾起了作者未了的“春情”。“春情”二字值得玩味,看来其语言义是指梅花初放所带来的春色; 其言语义当是指男女相恋之情。唐朝人翁承赞曾写过《柳》诗五首,笔涉洛阳、汴河之思,特别是第五首,其上两句云“缠绕春情卒未休,秦娥萧史两相求。”联系此词“吹箫人去”的下文,这分明是说笛声、梅开引起了作者对当年在汴京的恋爱生活的怀想。
 梅蕊初绽,小风疏雨,徒有良辰美景,对并无赏心乐事、心境凄苦的作者来说,反而感到无比萧索孤寂,以致被催得泪流不止。“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四句有两层意思,并且也是因果倒置。就是说作者之所以对梅啜泣,是因为有丧偶之痛。人去楼空,没有伴侣,笛声梅蕊愈动人,愈容易诱发其肠断之痛。
 然而,作者非常爱梅,初到汴京时,曾在自家花园“手植江梅”,并在词里多次写到梅花,她还把“半开”在“明月玲珑”之地的雪梅,称之为“此花不与群花比” ( 《渔家傲》 ) 的得天独厚者。尽管身经坎坷,但其爱梅之心未泯,看到娇洁旖旎的初放之梅,遂顺手折得一枝。不折便罢,“一枝折得”,对于谙熟前人诗词的作者,自然会记起“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 《西洲曲》 ) 和“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陆凯《赠范晔》诗) 这些寄远赠别的著名诗句。但是,自己送给谁呢? 答案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事实正是这样,此时不仅赵明诚去世已十来年,作者的其他亲人亦几乎丧亡殆尽。折得了梅花,不是更增加了对亲友的怀念吗?而最亲近的人也早已泉路悬隔。所以此词的指归是在于有梅无处寄。这种咏梅词,不但下笔不俗,其所喻托的生死不渝之爱,亦尤为感人。

古代爱情诗词《》孤雁儿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调下原有小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从这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细玩词意,却是一首悼亡之作。词调本名《御街行》,《古今词话》载有变格一首,云:“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遂又名《孤雁儿》。词人不取前者而取后者,盖亦以孤雁自况;词的情调也深受后者影响。
 建炎初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起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李清照从青州来会。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见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可是不久赵明诚病逝,把她一个人抛在人地生疏的江南,心情异常凄苦。大概在建炎某一年的春天,梅蕊初绽,作者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词。
 上半阕起二句云:“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犹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如无名氏《春光好》云:“小藤床,随意横。”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此词意境与之相似:一榻横陈,日高方起,正是孤寂无聊的写照。以下二句,承“无佳思”句意,进一步描写词人凄苦情怀。“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她《醉花阴》中的“瑞脑消金兽”。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再无别人,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陪着她。盖以“伴我情怀如水”一句,则悲苦之情愈益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正当词人凄清寂寞之际,窗外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乐曲,词人情绪似为之一扬。“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这里不仅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同时还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用意颇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梅心惊破”一语,似更为奇警,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这就是对赵明诚的忆念,然而意思很含蓄。但若找一旁证,其意自明。词人《永遇乐》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可见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的。正因有了这一歇拍,词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正面抒写悼念亡夫之情,词境虽由晴而雨,然而跌宕之中意脉不断。“小风”二句,将外境与内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词人孤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亦是以雨衬泪,恍似词人在《声声慢》中所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从开头写到这里,均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如雨下,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主旨,原来她是在怀念丈夫。“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以萧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诗的情景,能不为之怆然! 于是词中就迸出结尾三句。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寻觅觅之情;“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犹自盘旋在人们的心上。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将“笛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折梅赠远等组织在词中,浑化无迹,犹如己出;二是将咏梅与悼亡冶于一炉,恰到好处地寄托了悼念亡夫的哀思;三是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达到和谐的统一,特别表现在两片起首之中;四是语言通俗,音调凄惋,象“说不尽,无佳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全系口语,以之入词,又能以俗为雅,符合音律。词人通过这种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充满无限痛苦的孀妇形象,在宋代词坛上,可算是独特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