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子约前372—前289,一说约前390—前305孟子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先世为鲁国公族。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自称“得圣人之传”。一生经历很象孔子,长期过着私人讲学的生活,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因政治主张不见采纳,乃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政治上拥护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策,不过主张走温和渐进的道路,反对暴力改革,提倡“仁政”学说。力主治国之道为“法先王”、“行仁政”,利用井田制形式,予每一农户以“百亩之地”,“五亩之宅”,使耕者“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认为民安则国治,从“保民而王”出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对不行“仁政”的暴君予以更换或诛杀,以“王道”一统天下。反映了当时社会要求统一的愿望。“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说,认为人先天即具有“良知良能”,强调“万物皆备于我”,认为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即向内用力、闭门修养的过程。他还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且人应该“顺受其正”,要顺从天意安排。孟子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孔子的思想,经过孟子完善、发挥,形成儒家哲学中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从宋朝起,推尊他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 孟子孟 子(1922— ) 沈尊光 安 旭 中国歌坛人物第104页 孟子mèng zǐ(称)见子舆。 孟子mèng zǐ(号)声姬,春秋齐国人,鲁侯之女。 孟子戰國時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枚乘《七發》:“孟子執籌而筭之,萬不失一。” 孟子 孟子书名。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战国时邹人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轲弟子、再传的记录。其中引用寓言不多,但大都思想深刻,艺术性较强,如《揠苗助长》、《乞食墦间》、《五十步笑百步》、《偷鸡》、《学奕》、《楚人学齐语》、《以羊易牛》、《校人欺子产》等。 ☚ 燕人还国 揠苗助长 ☛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98战国时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尊为“亚圣”。 ☚ 臧仓 胥縻 ☛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鲁贵族孟孙氏后裔,没落为士,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孔伋)门人。曾以“仁政”学说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归而与弟子万章等人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王天下,要求统治者“制民之产”, “省刑罚薄税敛”,强调“民贵君轻”,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虽然旨在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本善,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观点。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种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影响尤深。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亦常为后世所称引。文章则气势充沛,辞锋犀利,感情洋溢,富于雄辩,铺张扬厉,波澜壮阔,有纵横策士之风,尤善举例取譬,引人入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古文家散文具有很大影响。 ☚ 列子 庄子 ☛ 孟子 孟子诸子散文名著。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辑录。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全面记述了孟子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纲领等,系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文章多以问答对话方式,展开论辩说理,气势充沛,辞锋犀利,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铺张扬厉,波澜壮阔,具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对后世散文特别是唐宋古文家散文,影响极大。通行注本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有《四部备要》本。今有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撰《孟子译注》,体例与杨伯峻《论语译注》同,颇便初学。有中华书局1961年本。 ☚ 墨子 庄子 ☛ 孟子 孟子《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孔子的学术思想传给曾子,曾子的学术思想传授给孔子的孙子子思,而孟子则在子思的门下受教育。孔子的弟子编纂《论语》,曾子著大学,子思著《中庸》,而孟子的著述就是《孟子》这本书。所以,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学术风格和《四书》息息相关。 ☚ 孟子▷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字子舆,一作子车。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鲁国贵族后裔,没落为士,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旧称“亚圣”。历游齐、宋、滕、魏等国,宣扬儒家学说,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世称《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后裔,一度出仕为齐卿。是战国时代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孟子美学思想中直接论述诗歌的虽然不多,但他的一些精辟的见解在后世的诗歌批评中有广泛的影响。他提出“知言养气”,认为诗人只有从主观上加强道德修养,即“养气”,才能“知言”。由此而来的“文气说”成了我国诗歌批评中的重要问题。他提出的“知人论也”和“以意逆志”,即结合诗人具体情况和时代特点来考察作品,以及应从作品的提示去探索诗人意图的批评方法,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方法论的重要发展。 ☚ 物化 充实之谓美 ☛ 孟子 见“哲学·论著” 【孟子】条。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主张实行仁政,不见用,退而讲学,并与弟子万章等著书,成《孟子》七篇。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说理透彻,富有雄辩力和说服力,后世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苏洵云: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书》)吴德旋云:“孟子之文,无美不备。” (《初月楼古文绪论》)刘熙载云: “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柁,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 孟子 阐述哲学、社会思想的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孟子等人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之一。孟子崇敬孔子,服膺其学说,以继承和振兴孔学为己任。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精通儒术,尤精于《诗》、《书》,曾带领弟子周游诸侯各国,上说下教,先后到过魏、齐、滕、宋等国。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遭到冷遇。孟子本人除在齐国任三年客卿外,终不受重用,晚年孟子退居讲学,与高足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辑集自家言论,作《孟子》。 《孟子》一书,西汉初年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称七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十一篇分为内篇七篇,外书四篇。认为外书四篇为伪书,不为其作注,以后便逐渐亡佚。赵岐对《孟子》内篇七篇作注时,将每一篇又分上下,成七篇十四卷。是为今本《孟子》。 《孟子》一书体例与《论语》相仿,所以东汉人认为孟子模仿《论语》而作《孟子》。同《论语》相比,《孟子》亦为语录体,各篇由若干段语录、对话和活动记载辑成,并无一中心思想和逻辑体系。而且,各篇名称均采撷每篇首章若干字词而成,并无思想意义。与《论语》不同的是,《孟子》各章大多较《论语》为长,并有许多篇幅很长的章节,几可成为独立的小论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演变。 《孟子》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篇间并无思想和内容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各篇之间也多有重复。《梁惠王》篇上下共二十三章,主要记述了孟子同梁惠王(即魏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诸侯的对话。在这些对话和交谈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反对一味追求利,反对不顾人民死活地征战扩张;要求诸侯“保民而王”,“与民同乐”;他提出“制民之产”,即给予人民以“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田产。具体就是给百姓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并且鼓励生产,不违农时,使人民不饥不寒。在此基础上对民众施行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统一天下而称王了。 《公孙丑》篇上下主要记载了孟子在齐国的言论和活动。在这两卷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思想。他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精神力量,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心”。而养“浩然之气”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他还极力称赞孔子,认为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在《万章》篇下,他更明确地说,“孔子圣之时者也”。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从而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还提出“王霸”之道,所谓“霸”,即“以力假仁者霸”;所谓“王”,即“以德行仁者王”。他主张王道,崇尚周文王以小邦周战胜殷商的王道事迹,反对纯任武力、暴力的霸道。并且,孟子还提出了系统的经济措施和用人原则。他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提出“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的轻税免征、有利民生的经济政治。在“公孙丑篇”下他还提出了富有哲理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人的因素和政治的合道。 《滕文公篇》上下主要记载了孟子与滕文公的一些谈话,还记载了他与诸子其他学派如农家和墨者的辩论。在与滕文公的谈话中,孟子较前更清晰地表述了他的“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教育百姓从善等的仁政主张。在与农家许行的学生陈相的辩论中,孟子批判了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在同其学生和时人的谈话中明确提出坚持原则、不苟且为官的士人精神。他针对有人称纵横家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的论调,指斥公孙衍、张仪之流行的是“妾妇之道”,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他针对别人称他“好辩”而抒发了自己的志向。他认为,当前形势是“圣人之道衰”、“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墨之道“盈天下”、“孔子之道不著”。作为圣人之徒,“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这是责无旁贷的。 《离娄篇》上下各章的篇幅大多较短,内容也较杂,大致包括重视民心,强调君主诸侯的道德素质,提倡孝道等方面的内容。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又说“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认为,权力职位应该与品德操行有机地联系起来。他认为,国王诸侯个人的品德如何关系重大,“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他强调民心的所向,认为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与失天下就在于仁和不仁,而仁不仁的实质就在是否得了民心。桀纣之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失去民心。在《尽心篇》中,他更明确提出“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在所有的事情之中,奉养父母是最大的事。仁义礼智的实质就在于此。他还提出,君臣应该相互尊重。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万章篇》上下主要记载了孟子与弟子万章之间的对话。内容主要涉及对古代圣贤如舜、禹、孔子、伯夷、叔齐、百里奚等的评价及其有关事迹的辨正,另外也涉及到孟子所主张的士人从仕之道。 《告子篇》上下主要是孟子言论的记录及其他与时人、学生的对话。主要内容是他的性善思想和修养思想。孟子在与告子和其他学说的辩论中提出“性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公孙丑篇》中他把“四心”称作为仁义礼智四德的“端”,即萌芽、开始。但是,他认为人们固有的善端由于个人的原因会丧失,即“放心”。因此,他强调人们要进行道德修养。提出“求放心”,反省自身,树立自觉性,养其“大体”,等。在《告子篇》下中,孟子还提出了困苦生智慧,艰辛长能力的主张。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尽心篇》上下各章篇幅都不太长,内容比较杂,多有与前面各篇重复的地方。在这两卷中,孟子提出了明确的人生道路。他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所谓正命,就是“尽其道而死者”。而“尽其道”即“尽其心,知其性”、“存其心,养其性”。《尽心篇》下最后一章,孟子历数从尧舜到孔子圣人的传承闻见历史,以证明他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论断。他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达了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的不凡抱负。唐韩愈即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儒家的道统说。 《孟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孟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思想,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孟子思想的基本历史资料。《孟子》一书的语言生动、流畅,论辩机智并富有逻辑,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具有文学价值。另外,《孟子》一书还保存了许多战国中期和史前时代的史料,也是人们研究战国社会和史前史的参考资料。 《孟子》的版本情况:《孟子》一书在汉代即作为辅翼“经”的传而流行,为汉代学者频频引用。《孟子》不分卷本,有宋刻巾箱《八经》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上海开明书店排印《十三经经文》本。自东汉始有人为《孟子》作注,计有郑玄、刘熙、高诱、赵岐等人。但只有赵岐的《孟子注》流传下来,其余者皆亡佚,今仅有辑本。赵岐以后,晋代綦毋邃、唐代陆善经、宋代程颐、苏辙、尹惇、张栻等人亦著有《孟子注》,但都不及赵岐《孟子注》著名。因此,赵氏《孟子注》是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注本。赵注有宋刻大字本。《四部丛刊》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浙江书局校修印《十三经古注》本,宋孙奭为赵岐作疏,为《十三经注疏》本,南宋朱熹为《孟子》章句集注,是为《孟子章句集注》(简称《孟子集注》),是孟子集注本中最佳者。《孟子集注》收入《四书集注》中,《四书集注》版本以清乾隆前诸刻本为善本,《四部备要》本流传较广,一九五七年中华书局本最佳。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又出版《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代焦循作《孟子正义》,为清代注释《孟子》最著名者。《正义》有《焦氏丛书》本、《皇清经解》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一九五七年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清宋翔凤作有《孟子赵注补正》,有清嘉庆间浮谿精舍刻本。近代以来,孟子注释有赵正平的《孟子新解》,胡毓寰的《孟子本义》,世界书局的《孟子读本》等,而以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最佳,《孟子译注》由中华书局首版于一九六二年,以后多次重印。 孟子 儒家哲学名著。据《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子主张仁政,而当时诸侯 “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所以他周游列国,无人用他,只好退而与门徒万章等人 “序 《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今本 《孟子》分为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取每篇开始两三字为篇名,每篇又分上下。全书采用对话体,主人公当然就是孟子本人。与先秦诸子百家一样,《孟子》也不是纯哲学论著,但其中的一些哲学命题,如 “性善论”、“万物皆备于我” 等,却成为宋明哲学的中心话题。尽管如此,《孟子》在唐代以前并未受到特别注意,中唐韩愈始极力推尊孟子其人其书,称孔子之道,独孟子得其传,“欲观圣人之道,必自 《孟子》 始”。北宋始正式尊 《孟子》 为经,南宋理学家朱熹取 《礼记》 中 《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编为一书,并重新注释,称 《四书集注》。元明清三代,《四书集注》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孟子》 自然成为最流行的古典之一。明太祖朱元璋读 《孟子》,读到 “君为轻”、“诛一夫”等话,勃然大怒,说: “这哪里该是臣子说的话!” 要取消《孟子》的“经典” 资格。除此而外,没有人敢于对 《孟子》 表示怀疑。明代中期王守仁反对程朱理学,就将孟子拉出来作挡箭牌。其实,孟子本人是反对迷信古人古书的,他早已有言在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语录体散文集。儒家学者孟轲(前372?—前289? )和他的弟子万章等人作。原11篇,现存7篇。孟轲是孔丘思想的继承者,他以“性善说”为其哲学理论基础,发展了孔丘的“仁义”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并能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语句流畅,善用比喻,富有雄辩家的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孟子 [原文] (节选) 卷四 公孙丑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恩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侯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 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 于宋,馈七十镒而受; 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 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谓蚳氏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氏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蚳氏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氏为辅行。王氏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 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忠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 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于孟之。”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 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 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 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 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 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 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鉴赏]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也有人认为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还有人认为《孟子》是孟轲自己著成。《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现存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7篇。相传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外书”4篇,现已佚。《孟子》一书问世后,其地位逐步提高。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翻刻,这恐怕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的时候,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到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当时任何读书人便不得不把孟子读得烂熟了。 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的记载。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有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还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对后世很有影响。由上所见,孟子虽然自以为是孔子之学的继承者,但因为时代已经相距百把年,形势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孟子对孔子学说不但有所取舍,而且有所发展。 首先,孟子和孔子之论“天”稍有不同。“天”的意义,一般有三、四种。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义理之天,一是主宰之天,一是命运之天。孟子讲“天”,除“天子”“天下”等双音词外,连“天时”“天位”“天爵”等在内,不过八十多次。其中有自然之天,如:“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孟子·梁惠王上》,“天之高也”(《孟子·离娄下》)。有义理之天,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下》)。有命运之天,如:“若夫成功,则天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上》)。却没有主宰之天。在孟子中还有一种意义比较艰深的“天”,其实也是义理之天,或者意义更深远些,如:“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实质上,这种“天”,就是民意。孟子说得明白:“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中所谓“天吏”、“天位”、“天职”、“天禄”、“天爵”,都是这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在论语中所没有的。《论语》尧曰篇有“天禄”一词,和孟子“弗与食天禄也”意义有所不同。《论语》的“天禄”是指帝位,孟子的“天禄”是指应该给予贤者的俸禄,依它们的上下文一加比较,便可以看出其中的歧异。 孔子重视祭祀,孟子便不大多讲祭祀。论语仅一万二千七百字,“祭”字出现十四次;孟子有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 为论语2.7倍强,“祭”字仅出现九次,“祭祀”出现二次,总共不过十一次,而且都未作主要论题。 第二,孔子讲“仁”,孟子则经常“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孔子因为周武王以讨伐商纣而得到天下,谈论音乐,认为周武王的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孟子却不如此,齐宣王说“武王伐纣”是“臣杀其君”,孟子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杀君也。” 孟子不但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还主张“贵戚之卿”可以废掉坏君,改立好君。孟子看君臣间的互相关系也比孔子有所前进。孔子只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孟子却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这种思想比后代某些“理学家”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高明而先进不知多少倍啦! 第三,孟子“道性善”。并且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他承认事物各有客观规律,而且应该依照客观规律办事。他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相传禹懂得水性,所以治水能成功。孟子认为一切都有各自的客观规律,依客观规律办事,便是“行其所无事”而不“凿”。即使天高得无限,星辰远得无涯,只要能推求其“故”(客观规律),就在当时以后一千年内的冬至日,也可以在房中推算出来。 孟子的军事思想,源于他的政治理论。他反对各国之间的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在《公孙丑下》篇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时,引用攻城例子,来说明行仁政得天下的道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就是说有一座小城,每边长仅三里,它的外郭也仅七里。敌人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在长期围攻中,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机,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得天时的不及占地利的。另一守城者,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和坚固,粮食不是不多;然而敌人一来,便弃城逃走,这就是说占地利的不及得人和的。所以我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顺从他。拿全天下顺从的力量来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那么,仁君圣主或者不用战争,若用战争,是必然胜利的了。 《孟子》一书行二千多年而不废,必有他合理的内核,值得我们研究。但他的一味强调“仁义”,鼓吹井田制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七雄争战,富国强兵的背景下,显然是保守的,有的甚至是倒退的,需要我们正确理解。 孟子 孟子人名,奄人,被谗而受宫刑,居幽王世。《小雅·巷伯》七章: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毛《传》: “寺人而曰孟子,罪已定矣,而将践刑,作此诗也。”郑 《笺》:“寺人,王之正内五人。作,起也。孟子起而为此诗,欲使其众在位者慎而知之。” 《汉书·古今人表》:“寺人孟子列中之上。” 《汉书·冯奉世传赞》: “孟子宫刑。”张晏注:“寺人孟子,贤者,被谗见宫刑,作《巷伯》之诗也。” ☚ 绎 相土 ☛ 孟子mèng zǐ书名,是孟轲言行和思想主张的记录,日后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至上本~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七三·1772)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孟子 孟子 mèngzǐ 儒家必修教材之一。成書年代及作者衆說不一。東漢·趙岐以爲孟子自著。唐·韓愈以爲係孟子死後,其弟子萬章、公孫丑所作。清·周廣業疑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孟仲子之門人亦參與編著。《漢書·藝文志》著録《孟子》十一篇,今傳七篇,各分上下,漢人稱《内篇》。書中記載孟子之社會活動及其政治、哲學、倫理、教育思想。宋代理學家倡言心性,視《孟子》爲孔子儒學正宗,列《孟子》爲九經之一。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規定必由《四書》中出題,《孟子》與其它三書遂爲士子必讀課本。注本有漢·趙岐注、宋·孫奭《孟子注疏》、《孟子音義》、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參見本類“大學”。 孟子【同义】总目录 孟子亚圣孟叟 孟子mèng zǐ〖名词〗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孟子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丘的“亚圣”,他和子思开创的思孟学派,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孔子死后儒家学派的正统,孟子从孔子以“仁”为核心“德治”思想出发,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其法律思想就是为实行“仁政”服务的,现存《孟子》七篇是研究孟子思想的可靠材料。从法律思想看,包括(1)五道教化论:孟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性本善,要求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实行“以德服人”的五道,孟子坚决反对法家“以力服人”的霸道,认为统治者应该利用礼仪道德教化进行统治;(2)暴君放伐论与“民贵君轻”说:孟子维护宗法等级特权,但重视民众的作用,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出发,主张对专制独裁,贪暴的国君可以放伐和诛杀。(3)“取于民有制”的经济立法思想:孟子从“仁政”出发,反对暴政,反对役重税繁,提出“为民制产”、“薄税敛”,“取于民有制”。这对后世统治者的经济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4)“省刑罚”的刑事立法思想:孟子反对法家严刑峻法。虽然孟子并不否认刑罚的作用,但却主张要“省刑罚”和“慎刑罚”,特别是要慎重对待死刑,(5)“尊贤使能”的人治论:孟子主张“贤人政治”,“惟仁者宜在高位”。认为只有贤者当政,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孟子从“仁政”说引发的法律思想,阐发和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立法和司法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是孟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孟子外书》4篇,已佚。今本系明人伪作。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尽心下》篇提出了“民贵君轻”说。注本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 孟子文集。战国孟轲(约前372—约前289)及其弟子撰。十四卷。轲字子舆,战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后人子思门人。历游诸国,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孟子》所录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思想学说、个性修养。基本思想是继孔子,排杨、墨,主张力行仁政,恢复井田,省刑薄赋,停止攻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严君子小人之分、劳心劳力之别。从人性善出发,重视主观精神作用。多以对话形式论辩明理,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为长篇巨制。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常以排比句法增强逻辑推理色彩,雄辩有力。惯用比喻,形象鲜明。善设机关,引人人彀,步步紧逼,波澜壮阔。赵注释句,保存汉人旧说。疏解释赵注。朱熹以为疏为邵武士人作,《四库全书总目》亦疑非出孙爽之手,有《十三经注疏》本。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均可参考。 孟子 孟子
☚ 孔子 荀子 ☛ 孟子一(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姓孟,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丧父,受母训。孟母断机杼以教子,并三次迁居。又师事子思门人,受儒业。先后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受到诸侯礼遇。曾任齐宣王客卿。善辩。从学弟子甚多。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著书。在道德思想上提出性善说,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下》)。人的善性发源于人的本性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善端为人之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只要扩充诸善端,存心养性,就能成为君子。提出心性理论,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在道德修养论上,提出存性养心之说。他认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同上书)。存心即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还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方法是“存夜气”。《孟子·告子上》说:“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夜气是指人处夜深静时而得的清明宁静之气,主张人与心合一。在道德与功利关系问题上,反对“后义而先利”(《孟子·梁惠王上》)。认为道德高于功利,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主张为恪守道义在必要时应该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在政治道德理论上,提出仁政说。他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反对暴政,“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用王道否定霸道。在中国哲学中首倡王霸、义利之辨。提出实行仁政的王道措施是“省刑罚,薄税敛”,在经济上“治民恒产”,普及道德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在君王与平民关系问题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著名论断。孟子的道德学说对儒家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学与子思之学形成思孟学派。后又列为孔子所创儒家的“亚圣”。所著《孟子》一书,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统治思想工具。(二)书名。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轲与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相传另有《孟子外书》4篇,今佚。今本《孟子外书》为明人姚士粦伪托之作。书中记录了孟子的活动及其与弟子、诸侯的问答,涉及哲学、政治、道德、经济、教育等。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史料。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编,史称《四书》。主要注疏本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近人康有为《孟子微》等。 《孟子》儒家学派经典之一。以语录问答体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所记问答以孟子之弟子公孙丑、万章为多,后人认为此2人为本书的编纂者。书中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重义轻利”等观念。《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今本存7篇。共14卷,260章,3万~4万字。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人与自身关系的个体论,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论,构筑了较完善的儒学思想体系。在先秦儒学发展史上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发展阶段。从南宋起,本书被列为“四书”之一,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 孟子 177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合著。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7篇,反映了孟轲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化思想。在法律方面,以“仁政”说为中心,提出 “以德服人”,反对“杀人以梃”; 强调“富民”,反对“罔民”;特别重要的是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指出“暴君可诛”。是了解孟轲思想的可靠材料,有多种注本行世。 ☚ 商君书 荀子 ☛ 孟子 155 孟子本书主要反映了孟轲的伦理思想。首先,本书阐述了孟轲所主张的“性善论”,提出人类存在着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相结合,构成道德之“四端”,即4种道德萌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其次,本书从人的天赋本性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出发,指出“良知”、“良能”或“良心”虽是人生而与俱的人性本源,但受声、色、货、利的引诱和腐蚀,有可能被蒙蔽。因此提出了“清心”、“寡欲”、“求其放心”和“明道”、“集义”、“养吾浩然正气”的道德要求和“反身而诚”、“存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方法,指出只要做到“至诚”、“知天”便是达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再次,本书论述了孟子重“义”斥“利”的义利观;复次,本书首次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五伦”范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最后,本书还保留了杨朱、许行、告子等人的部分伦理观点,是了解孟子及其学派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了解杨朱等人伦理思想的重要依据。 ☚ 墨子 大学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Mengzi中国先秦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儒家重要思想代表。名轲,战国时邹国人(今山东邹县)。祖为鲁国贵族,孟子时家道中落,早年丧父,幼被母教,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美谈。孟子师事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崇尚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发扬光大孔子儒家思想为己任。中年后收徒讲学,形成先秦儒家的孟子学派。孟子曾率领学生周游齐、魏、滕、宋等诸侯国,游说、宣传他的治国和统一天下的方略,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见用。晚年回到邹国,与高足共同著书立说,是为《孟子》,它是今人研究和了解孟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 阴阳家 庄子 ☛ 孟子 《孟子》mengzi先秦论说文集。孟轲及其弟子著。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 墨子 庄子 ☛ 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鲁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提出了 “义”的理论。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在人口思想方面,深受孔子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其一,“民为贵”的人口思想。孟子重视人口增殖,认为人口与土地、政权一样,是各诸侯国的三大财富之一。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 《孟子·尽心》下)。为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他提醒统治者要摆正“民”与 “社稷”与 “君”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命题。强调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反对苛赋厚敛、荒淫骄侈,反对列国争战,主张统一安定。并提出了 “制恒产”,使百姓有固定的产业,以及省刑罚、薄赋敛,勿夺民时等等“仁政”主张,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增殖人口。其二,“善教得民”的人口观。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良知“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如果加强教育,就可保存善性,有利于维护统治,否则,就会变坏,而犯上作乱。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促民教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其三,“君主”治“野人”的人口构成思想。孟子曾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认为“劳心”人口是天生的统治者,是受人供养的,而“劳力”人口是天经地义的被统治者,是应该供养别人的。他的这种“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上》)错误人口概论,对后世影响深广。 ☚ 商鞅 吕不韦 ☛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Mengzi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仍)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 ☚ 墨子 荀子 ☛ 孟子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思想。 ☚ 中庸 庄子 ☛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Mengzi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年幼时因丧父而生活贫困,但非常勤奋好学,钻研并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孟子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已在各诸侯国确立,所以,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充满着既对旧的奴隶制度恋恋不舍,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新的封建制度的矛盾,表现了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他坚决反对用战争或其它暴力的手段治天下,主张“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并提出应该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政府应减轻老百姓的赋税,不使农民失去土地,农民有了固定、长久的财富,就会对统治者的政权有长久的拥戴之心。(即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就不会起来反抗了。他的这些主张构成了孟子的“仁政”学说,这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他认为不论是哪个阶级的人,人从一出生就带着“善”的本性,都具有四种先天的品质,即仁、义、礼、智。而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有些人发扬了这四种优秀品德成为善人,另一些人则丧失了这四种品德成为小人。所以,人们都应该注意修身养性,使这些好的品德扩而大之。孟子的这种性善论,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先天道德观念论。孟子的理论在当时没有被统治者采用,他也是以讲学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这一点和孔子很相似。孟子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 鲁班 庄子 ☛ 孟子 孟子约前732—前289Mengzi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但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用,返回邹地,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传世有《孟子》一书,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他的政治学说基础之上,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使百姓有“恒产”,得到温饱,然后进行仁义教化,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 “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可见他倡导的教育目的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孟子肯定人是“性本善”的,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 “四端”,不虑而知的 “良知”和 “不学而能”的 “良能”;从这一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出发,他又提出 “尽心”、“知性”、“知天”和 “存心”、“养性”、“事天”的认识论主张,认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尽心上》),把 “知天”、“事天”看成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性”的过程。同时他又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 “反求诸已”,排斥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善养 “浩然之气”才是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境界的途径。他断言: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告子上》)。把治学和认识问题归结为如何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孟子》一书在后世被儒家奉为经书,用于科举取士,成为知识分子必读的教材。他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点也成为封建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很大。《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现存7篇。另有《孟子外书》4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代姚士粦伪撰。注本主要有东汉赵歧 《孟子注》, 南宋朱熹 《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南宋朱熹把它与 《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私塾学校使用的基本教材。 ☚ 孔子 荀子 ☛ 孟子 《孟子》Mengzi先秦论说文集。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到梁(魏)、齐、宋、滕、鲁等国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但未受重用。后来退而讲学著述,与弟子万章等人写成《孟子》一书。《孟子》共有七篇,记载了孟子的活动,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他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减轻刑罚赋敛,使百姓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礼义教化,进而用仁德感召四方,称王于天下。他猛烈抨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不合理现实,反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兼并战争。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甚至主张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实行诛罚。孟子认为人性都是善良的,认为只要发扬善良的本性,经过刻苦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他还提倡为仁义献身,提倡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必要时甚至“舍生取义”。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以犀利善辩著称。文中或严密周详地展开正面论述,或抓住论敌破绽,痛加驳斥,或因势利导,诱使对方就范,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文章带有一种豪迈奔放的激情和高屋建瓴的气势,滔滔滚滚,酣畅淋漓,生动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美。作者也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阐明道理,深入浅出,富于形象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学成就仅次于《庄子》。宋代以后,《孟子》被列为儒家的经书。重要注本有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 论语 庄子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Mengzi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思孟学派。提倡 “仁政”、“王道”,倡言 “民贵君轻”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可贵的思想道德品质。他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不为世用, 退而著书讲学, 现存 《孟子》一书系研究其德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 庄子 屈原 ☛ 孟子 《孟子》Mengzi儒家经典之一。记述战国中期孟轲及其弟子言论的书。关于该书的作者, 有三种说法:赵岐、朱熹、焦循、阎若璩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张籍、晁公武、周广业、崔述等认为是孟子门人所作;司马迁则认为是孟子与门人合著。一般认为,司马迁之说法最接近事实。宋以前,该书列入子部。五代时蜀主孟昶刻蜀石经,北宋太宗刻宋石经, 《孟子》始列入经部, 《直斋书录解题》正式将该书著录于经部。宋哲宗元祐 (1086—1094年) 中, 《孟子》与 《论语》并为试士内容。南宋朱熹作 《四书集注》, 将该书列为 “四书”之一,确立了该书在经部的地位。收入《十三经》。原11篇, 现存7篇。全书261章, 36 485字。各篇没有概括或标示篇旨的特定题目, 只取每篇首章中章首或章中的数字为题; 一篇之中所含各章也并非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思想,以阐发仁政、性善为主旨,而 “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孟子题辞》)。孟子曾以孔子继承人自命,该书中极力宣扬孔子学说,反对争利、争战,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构造理想的政治蓝图,当时的人视其为迂阔。但书中所提倡的“尚贤”、“薄赋”、“保民”、“制民之户”等政治主张,以及“民贵君轻”、反对暴虐的观点等,则是战国时代比较进步的思想。《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影响不亚于《论语》,在今天也仍是一部有较大价值的儒家典籍。注书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 《孟子译注》。 ☚ 墨子 荀子 ☛ 孟子约前372—前289❶中国战国时期教育思想家。认为统治阶级“得天下”之道在得民心,而得民心之道在教育。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关系称为五伦,认为它是维护贵族统治的最重要纽带,故注重五伦教育。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等。在道德教育上,推崇“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的“知人论世”说,提出了“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与创作,影响很大。《孟子》在《论语》平实质朴、文字简约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气势充溢,跌宕起伏,雄辩流畅,篇幅较长,尤长于譬喻。对后世散文大家韩愈、苏轼等影响较大。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孟子”。 孟子承袭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法律学说。法律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德治”和“仁政”。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主张民贵君轻,暴君可诛;应该“省刑罚”、“薄税敛”、反对诛杀无辜。其法律主张体现于《孟子》七篇中。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家。始创“四端说”的性善论;制订存心、求放心、养浩然之气的内求式修养方法和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思维模式;提出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与孔子伦理思想一起成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正统。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其政治主张为“先王之道”,提出“法先王”的口号。把治国平天下的“道”区分为“王道”和“霸道”;主张仁政,“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人民的拥护是统治者治天下的基本保证;为此应当“教民”、“以德行仁”,还要“制民之产”。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孟子·尽心》)。“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认为蕃衍后代,子孙众多,是人们“奉先思孝”的首要前提。而增加人口除了要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让适年男女及时婚配外,最重要的是施行仁政。在人口构成上,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划分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告子》)。在人口素质上,主张对人们进行教育,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通过教育,可以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孟子的“善教”思想,对于提高整个人口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把美和审美完全纳入道德范畴。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先验的“仁义”。提出“充实之谓美”,即美是由于内心仁义的充实而在外貌上显出的和顺丰润。美与善直接联系。认为审美实践就是道德修养。还提出美感共同性问题,认为人对外物在官能上的感觉都是相同的。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门人著。儒家经典之一。《汉书》称有十一篇,今存七篇。记有孟子的学说与活动,为研究孟子的主要资料。东汉赵岐、南宋朱熹、清焦循、戴震均有注疏。 今本《孟子外书》系后人伪托。 孟子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❶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可以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参见“伦理学”、“美学”、“文学”、“教育”、“政治学”、“法学”、“人口学”中的“孟子”。 孟子 孟子战国中期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和个性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将“孔孟”并称。《孟子》中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其文感情充沛,具有气势,喜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笔锋咄咄逼人。《孟子》一书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亦影响深远。通行的注本有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 墨子 庄子 ☛ 孟子/孟子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孟子正义/孟子译注/孟子译注 ☚ 墨经分类译注 孟子 ☛ 孟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全书分7篇,主要记述孟子的言行。行文流畅,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具有纵横家善辩的特点,对古代散文发展有巨大影响,是唐宋以来古文家创作的典范。传世注本以汉赵岐最早,有《孟子注疏》 14卷,附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 孟子 孟子集注 ☛ 孟子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孟轲及其弟子合著。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广泛涉及孟轲的政治活动及主张、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个性修养等。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知人论世”的见解,对后世正确地开展文学批评和准确地鉴赏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知言养气”观点,虽是就个人道德修养而言的,但后来古文家移用并发展为散文美学的一种理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所谓“知言”,即是指“谈辞(片面的言辞)知其所蔽,淫辞(过分的言辞)知其所陷,邪辞(不合正道的言辞)知其所离,遁辞(躲闪的言辞)知其所穷。”把它借用到文学批评上,就是指对于作品的鉴别力。所谓“养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即养“浩然之气”,“集义所生”之气,指自我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把“言”和“气”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文”和“气”结合起来,即把文学作品和创作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这对后代“文气”说的提出是有启发性的。《孟子》长于气势,感情充沛,曲折尽情,波澜壮阔,富于阳刚之美,成为唐宋古文家韩愈、苏洵、苏轼等摹写的范本。 ☚ 墨子 庄子 ☛ 孟子约前372-前289mèng zǐ《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艾(5)。人名。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90—前305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孟学派代表。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门人,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自称“和叔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曾周游列国,晚年曾为齐宣王客卿,居稷下学宫十多年,宣传“仁道”即“王道”。后不见用,乃退而著述,世传《孟子》一书,虽非他一个所作,但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继承发展了孔子仁学,丰富了儒家学说,经过后儒发挥,使之成为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二千余年的“孔孟之道”。他推崇周朝传统礼制,主张“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他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推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提出重民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恢复井田,分田制禄,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恒心”,生活富裕、安定,“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强调社会分工,认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滕文公上》) 的命题。他首创先验论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即人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又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理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仁、义、礼、智“四端”,“就能“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 从而得出“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他发挥了孔子“生而知之”的思想,提出“良知”、“良能”之说,肯定“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但在修养方法上主张“不动心”、“存夜气”、“养我浩然之气”; 学习上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主张思考,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要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在天命观上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天命思想,既承认有意志的天,认为个人命运由天而定,“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也有时把天看作自然,如说“形色,天性也”。孟子在中国哲学史和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以后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视频化社会 孟子 ☛ 孟子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为孟子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已佚。今本系明人伪作。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观点、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思想等,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资料。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注释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 ☚ 孟子 屈原 ☛ 孟子 孟子孟子 (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名轲,字舆,战国邹 (今山东邹县) 人。相传他是鲁国贵族孟子小氏的后代,“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曾游说齐、梁、鲁、邹、腾、薛、宋等国,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车数嵊,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腾文公下》)当时有很大影响。孟子被尊为封建社会的 “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的仁政主张,性善学说,“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的观点都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战国中期,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国家,是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各大诸侯国君主都想 “𦲷中国而抚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做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孟子的生年距孔子的卒年约为一个世纪。这个世纪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出现了分化。 ☚ 亚里士多德 庄子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为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晚年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王”、“霸” 的政治概念,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坚持尊王贱霸的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以 “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将孔子“仁” 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年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孟子·梁惠王上》),让“有恒产者有恒心”( 《膝文公上》)。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尽心下》) 的纲领。这种“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其“仁政”学说的哲学、伦理学基础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 “善端”,即 “恻隐之心” (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这四端,就形成仁、义、礼、智四德。人具有先天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提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 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做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扩充本心、发扬善性、“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把认识问题归结为如何找回散失本心(“求其放心”) 的心性修养问题,把人的心性和天融为一体。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自我完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人们自觉地培养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其学说对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对后世儒家哲学的发展均有着很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子思、孟子学派历来被人们视为孔门儒学正宗。他本人后被封建统治者奉为“亚圣”。著作编为《孟子》 11篇,现存7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等合称为 “四书”。 ☚ 孙膑 惠施 ☛ 孟子 《孟子》战国时代儒家大师孟轲与其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文集。今存7篇,另有“外书”4篇不传。《孟子》虽然形式上大体类于《论语》,但在描写、议论、记叙的技巧上都已显示出战国中期论说散文的进步与提高。其文描写人物更趋于细致,形象更趋于鲜明,有的文字甚至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 全书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具有鼓动性; 陈事说理,往往巧譬善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后世的古文家多受《孟子》的影响。 ☚ 墨子 庄子 ☛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景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一生游历齐、宋、滕、魏等国,极力宣扬其 “仁政”主张,因其政见不为当政者采纳,退而与弟子 “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成为当时儒家学说的正统代表人物。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的言论集录。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有 “亚圣” 之称,主要思想保存在 《孟子》一书中。在 《汉书·艺文志》 中著有11篇,今存7篇,相传另有 “外书”4篇,已亡佚,今本系明人伪作。书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其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教育思想、个性修养的观点等。把孔子的重 “仁” 的道德思想发展为 “仁政” 的政治主张,提出 “民贵君轻”说,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可以统一天下,极力主张 “法先王” ,行 “仁政” ,恢复井田制度,轻刑薄赋,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提出 “性善论” ,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提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论点。是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后世以 “孔孟” 并称。 孟子 孟子❶(约前385—约前304)战国中期思想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邹县东南)人。师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自言:“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既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感于时道之衰,乃游事诸侯,历游齐、宋、滕、魏诸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点在于“民本”、“仁政”与“王道”。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要求“省刑罚,薄税敛”,“取于民有制”;王者要“不嗜杀人”,“与民同乐”。(《梁惠王下》,参见“仁政”、“王道”)首创先验主义的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或别之为“四心”,此“四心”又是“四德”的发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上)先天具有的“四端”或“四德”,就是人的本性之善。仁、义、礼、智既为自身固有之性,又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又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孟子认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式,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在认识与求知方面,孟子以人心与天命为其认识对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仁义礼智,本为人心所固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若“放其心而不知求”,则是人生的大哀。而求其放心,则须“寡欲”、“养性”,养其“浩然之气”,这也正是“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乃是“天下之通义”。(《滕文公上》)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分工学说,在孟子时代,它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既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孔、孟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 孟子 ☚ 经学 孟轲 ☛ 孟子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由孟轲与其门徒万章等著。共七篇。书中,孟轲以继承孔丘学说,宣扬王道仁政为己任。在经济思想方面主张恒产论,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认为要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最根本的是要让民每户有五亩宅、百亩田,在此基础上“勿夺其时”,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就能实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进而达到王天下。孟轲描绘了一种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认为实行井田制是实现家五亩宅、百亩田的保证,是实施仁政的基础。该书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十分强调,指出“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应该“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即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商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它还把分工的概念推广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上,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结论。在价格价值方面,指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百”。认为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内涵的“情”不同。已包含了价值概念的萌芽。《孟子》的财政思想是薄税敛。主张不征坐商税,不征房地税和无职业者的人头税。农业征收相当于农户收获九分之一的劳动地租。这是其仁政思想的组成部分。《孟子》中保留了孟轲与之辩论的同时代的杨朱、告子、许行等人的经济思想资料。为《孟子》作注释的,有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宋朱熹的《孟子集解》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参见“孟轲”。 ☚ 论语 野老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尊称孟子。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宣传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是孔丘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子思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形成“思孟学派”;同时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后人把他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作宣传,想说服各国诸侯,推行他的主张。由于当时诸侯争霸,“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晚年回到故乡,专门从事教育。他的著名弟子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等。 ☚ 学术性理论宣传 政治宣传心理学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 人。相传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曾带领数十乘车和数百名门徒,周游魏、齐、宋、滕等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主张。除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外,终不见用。后返邹与其门徒万章等序诗书,述孔子之道,作 《孟子》 7篇,被后人视为与 《论语》并列的儒家经典。其人也在元朝中叶后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以抨击杨、墨、农、法诸家思想,继承发扬孔子之道,宣扬“法先王”,行仁政著称。在义利观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孟子强调“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治国安民要靠讲王道,施仁政,不能依靠兼并战争和追逐富国强兵。如果国君总想如何利吾国,大夫总想如何利吾家,庶民总想如何利吾身,上下都“后义而先利”,“交征 (争) 利”,就会“不夺不厌”,造成“国危”(同上)。他还说:“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赋民兴,丧无曰矣”。“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同上书,《离娄上》) 但孟子只是要求把义放在先于利、重于利的地位,并非根本不谈财利。实际上他在坚持重义的前提下,论及了许多经济问题,并把富民作为仁政一项重要内容。在生产关系方面,孟子提出了“恒产”论和“井田”论,他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一般人都是有“恒产”才能有“恒心” (即安于其位的仁义之心),无恒产就不会有恒心,以致为非作歹。因此他主张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足以“事父母”,“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同上书,《梁惠王上》)。同时主张维护世卿世禄制以养君子,维护贯族“巨室”的利益。为政“不得罪于巨室”。为此,他提出了井田制作为实行“分田制禄”与“制民之产”的理想土地制度。其具体设想是,把耕地划为井字形方块,每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同上书,《滕文公上》)。如何认识和评价其井田思想,学术界素有争议。多数认为井田是统治阶级世袭占有的禄田,“八家同养公田”,是被统治者向统治者提供劳役地租。孟子所崇尚的基本生产模式,是各家各户种粮树桑、养鸡养猪、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但他也明确提出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指出每人所需物品是“百工之所为备”,不可能样样“自我而后用之”。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交换是互利的“通工易事”,没有交换,就会“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在论及商品价格时,提出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商品价格高低不等是由“物之情”决定的,至于这个“情”指什么,则没有说明。他还从农不能兼为“百工之事”,推论劳心与劳力的分工,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同上) 肯定劳心与劳力的分工的必要性是正确的,但把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劳心与劳力的分工混为一谈,并把它说成是天经地义的合理分工,又是剥削阶级的偏见。在财政赋税上,孟子主张,只征农业税,一般不征商税,所谓“市廛而不征”,“关讥而不征” (同上书,《公孙丑上》),只对少数垄断市利的商人征税。同时主张“薄税敛”,并把它作为“仁政”的内容和“民富”的条件。认为西周什一税率是最好的税率。在徭役征发上,则强调勿夺农时,不要影响农业生产。参见“正经界论”、“恒产论”、“井田论”、“通工易事”、“劳心劳力论”。 ☚ 商鞅 许行 ☛ 孟子meng ziMencius 孟子about 372~289B.C.Meng Ziideologist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Works:Mencius,etc. 《孟子》meng ziMencius→孟子(Meng Zi) 孟子❶Mencius (372—289 BC)—(reverent term of address for孟轲),Latinized name of Meng-tzu or Mengzi (Meng the Master),Chinese philosoph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onfucian scholars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曾在宋王偃称王时游历宋国、藤国,入魏先后会见魏惠王、魏襄王,继而任齐宣王的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著书立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说统治者重视人民。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徭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提出有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孟子见 孟轲 孟子❶人名(约前390—305),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邳(山东邳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博学多识,精通典籍,游历齐、魏等国,游说各国君主。倡导性善论,认为若能扩充善性,便可成为圣人,以至“王天下”。主张仁政,实行井田制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把君臣关系看成是相对的。各国君主以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拒而不用。所以他只有以讲学为业,不得志而死。著有《孟子》。 (参考图146、147)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庆父后裔。历游宋、齐、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心理观上肯定了心理是由形体所产生的,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2) 在感知与思维关系方面提出思维为“大体”,耳目感知为“小体”,主张思维支配感知。主张良知良能说,即知识与能力是后天获得的,人的智或不智由学习决定。(3) 在情感心理方面主张四端说,即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发展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善端。提出爱敬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情感因素。(4) 在欲的心理思想方面主张同心说(人皆有不同层次的欲望)、寡欲说(用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节制各种欲望)、二者不可得兼说(用高一级的欲望战胜低一级的欲望)。(5) 主张性善论。(6) 提出六条学习的原则,即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博约结合、积极思维、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主要著作有《孟子》。 ☚ 宋 庄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