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孙武1879—1939湖北夏口(今汉口)人(一作武昌人) 孙武?—1970原为中共山西特委军委代理书记。约1931年间被捕后叛变投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被人民政府依法逮捕判刑。 孙武孙武 春秋末军事家。字长卿。或称孙武子、孙子。齐国田完后裔。据说由伍子胥引荐至吴。阖闾三年(前512年)被任为军师,与子胥定分兵扰楚之计,四年内三战三捷,夺取楚国四邑。阖闾八年,同子胥引兵奇袭楚国东北部,以三万人破楚军十二万,长驱攻陷郢都(今湖北荆州城北十里),北威齐、晋,南镇越人,显名诸侯。阖闾死后,继事其子夫差。曾研讨春秋以来的战争史,总结其间重要的军事斗争经验,写出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科学著作——《十三篇》。此书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润色加工,至战国中期才整理定型,名为《孙子兵法》。他认为战争对经济有密切的依赖关系,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草则亡,无委积则亡”;提出优秀将领必须具备“智、信、任、勇、严”五种素质;认为“知己知彼”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提出一系列军事上的对立统一范畴,如虚实、进退、众寡、分合、强弱、勇怯、动静等,强调用种种“诡道” (即诈术)调动、愚弄敌人,使其实变虚、众变寡、强变弱,逸变劳,从而战而胜之;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方法。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学起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影响。《孙子兵法》被历代兵家誉为“兵学圣典”,列于《武经七书》之首,今存三十一篇。 孙武1879—1940近代民主革命者。共进会首领。名葆仁,字尧卿(摇清),号梦飞,湖北汉阳人。其祖参加过太平军,封处州王。十八岁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教练,后在岳州任武威营队官。1900年参与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事,任岳州司令。事败避汉阳柏泉老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加入湖北科学补习所,负责联络新军与会党,事泄逃亡日本,入成城学校习海军,归国后加入日知会。不久再次赴日,入大森军事学校,研究野外战术和新式炸弹。1907年,共进会成立于东京,孙任军事部长,旋回国在汉口、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在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9月,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共谋武装起义,任起义军参谋长。10月9日,在汉口宝善里十四号配制炸弹,引起爆炸,负伤就医。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和黎元洪相串结,排斥蒋翊武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因谋陆军次长职不遂,颇对孙中山、黄兴怨愤,与蔡元洪等另组民社与同盟会相抗衡。1912年2月,武汉革命党人愤然逐之。袁世凯窃国后,任其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义威将军、参政院参政。1922年,任汉口地亩清查督办。抗战初期在北京任法政大学校长。晚年意志消沉,徜徉于京津汉沪间,信佛教,不问政治。1940年春病故。 孙武
孙武湖北起义首领孙武传 高筹观原著 刘望龄辑校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7年7期 孙武(前535—?)春秋齐国乐安(今属山东)人。字长卿。精研兵法。吴王阖闾三年(前512 年)奔吴,因伍子胥荐举,以《兵法》十三篇进献,试以教战宫女,吴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以不听令被斩,遂任为将。攻拔楚国舒鸠、养邑等,杀奔楚之吴王僚弟公子掩余、烛庸。四年与伍子胥、伯嚭伐楚,拔六、潜二邑。六年与伍子胥于豫章大败楚军,攻占巢,俘楚公子繁。九年从阖闾与伍子胥率吴军攻楚,五战皆捷,攻克楚国郢都。又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威名显于诸侯。葬于苏州平门外。著有《孙子兵法》,后世尊为兵圣。 孙武 理国无难似理兵, 兵家法令贵遵行。 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初见吴王阖庐时,吴王令孙武操练宫女。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两队,任命吴王的两名宠姬分任二队队长。然后,孙武再三申明演练程序和军中纪律,可是,无论如何下令,宫女们都只是大笑。于是,孙武不顾吴王求情,下令处死两名队长,并任命了新的队长。果然,孙武再次击鼓发令之时,宫女们都不敢再笑,而是认认真真地进行操练。阖庐因此知道孙武能用兵,遂重用了他。 这首咏史诗在写法上亦有别于其它咏史之作,而是首二句议论说理,后二句叙事。作者虽然称扬的是孙武,但其目的却是在纵议治国之术。诗人认为治理国家如同治军一样,并无什么艰难之处,而治兵的原则是有令必行,决不姑息。“行刑”二句即隐括孙武演练宫女之事。“君王宠”,即吴王的两名爱姬,亦即被孙武所杀的两位首任队长。“一笑随刀”,指初次操练因宫女只顾大笑不遵军令结果被孙武依令杀掉两名吴王宠姬之事。“八阵”,指军队队形及兵力部署。二句说,孙武练兵执行死刑并不回避君王的宠爱,结果一场大笑引来开刀问斩,竟使战斗队形立刻排演成功。 此诗讲理国应当有令必行之理。 孙武 春秋末期军事家,兵家的创始者。齐国人,字长卿。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孔子同时代。曾以兵法求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助其变法图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著有《孙子兵法》13篇,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中,发现有《吴问》等佚文。他认真总结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创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指导战争的原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争指挥员应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双方的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客观实情。强调要力争战争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克敌制胜。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术上,要机动灵活,“以正合,以奇胜”。通过奇正之变,引导战争取得胜利。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和辩证思想。《孙子兵法》一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日、英、德、俄等文译本。 孙武sūn wǔ〖名词〗 孙武 007.孙武(p792.3)释文有云: “《汉书·艺文志》兵家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有十家注本。” ☚ 孤掌难鸣 孙绰 ☛ 孙武❶孙武(约前5世纪在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春秋末期齐国人。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吴王问:“可试以妇人乎?”孙武曰:“可。”吴王选出宫中美人共百八十人,分为两队,以宠姬二人各为二队队长。孙武三令五申,妇人复大笑而不听令。孙武欲斩左右队长,吴王止之。孙武曰:“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示众,依次选拔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合规矩绳墨,不敢出声。兵既整齐,报于吴王。于是,吴王阖闾知孙武善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都,北威齐、晋,名显诸侯。《汉书·艺文志》兵家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传世有《孙子》十三篇,有十家注本。 孙武即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吴国将军。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前512年,向吴王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用为将。在吴楚争夺霸权战争中5战5胜。前506年攻下楚都郢,以一隅之地而称霸。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孙武 092 孙武?春秋末(约2500年前)著名军事家。即孙子,齐国人,字长卿。因内乱流寓吴国,伍子胥荐于吴王,献兵法13篇,吴王任为将。与伍子胥伐楚,用其谋五战五捷,克郢都。继之,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彰名诸侯。所著13篇,系我国最早之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 姜尚 孙子 ☛ 孙武 058 孙武春秋末兵家。以法治军,号令严明,曾以兵法13篇求见吴王阖闾,在吴“演兵斩王美姬”以威军令。主张改革图强,厚爱其民,主俭臣勤,亩大税小和富民;反对主骄臣奢,禁祥去疑,反对相信鬼神和灾异。认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计篇》)。提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大因素。道指政治是否修明,战争是否正义,是否“令民与上同意”;将指统帅的道德修养和才能。主张“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谋攻篇》),强调“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治乱、勇怯、强弱、劳佚、饥饱、安动、众寡等对立是相互转化的。强调在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所著《孙子兵法》书中提出将帅应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德修养。 ☚ 老聃 孔丘 ☛ 孙武见“军事”中的“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曾流寓于吴,谙熟兵法。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国,连战皆胜,名赫诸侯。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而杰出的兵书。该书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兵学鼻祖”。 孙武❶古代大军事家。即孙子,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其祖先居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后因战乱逃至齐国,称田氏。孙武祖父田书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受赐姓孙。孙武出身将门之家,在青年时期就注重兵事。后因齐国内乱,他流寓吴国,以谙兵法,经吴重臣伍员推荐,受任为将。他充分运用自己深邃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与伍员等大臣一起,辅助阖闾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并制定了伺机而动、轮番袭楚的方略。结果吴国五战五胜,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一举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并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武 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时兵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著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今存本13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论理严密、精到,逻辑谨严,历来被称为“兵经”,对后代影响很大。 ☚ 吴起 公孙龙 ☛ 孙武 孙武春秋末著名军事家,兵学大师,兵家创始人,字长卿,齐国人,田完之后裔。食邑乐安 (今山东博兴)。后为避乱,武逃至吴,为吴将,主张改革,治军有方,曾率军灭楚,成吴霸业,著有《孙子兵法》,对战争规律和军队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在战争问题上,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战争胜负“经之以五”,曰道、天、地、将、法;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调查研究,分析形势,吃透敌我,掌握战争规律,克敌制胜。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奇正相生”,机动灵活。在军队问题上进行改革,强调将的作用,要求为将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认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经”之一,《孙子兵法》研究的是古代战争规律,充满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中国、在古代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今天、在世界也有重大影响。 ☚ 华沙国立博物馆 价值 ☛ 孙武 孙武孙武 (生卒不详),春秋末期人,属兵家,字长卿,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出生于齐国长安 (今山东惠民)。吴王阖闾三年 (公元前521) 以兵法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他回答吴王阖闾关于晋国六卿“孰先亡,敦固成” 的问题时,认为改革图强,亩大税轻者可以获得成功 (见银雀山竹简 《孙武兵法·吴问》),表明了他主张变革的政治观点。阖闾九年 (公元前515),孙武率兵 “西破强楚”,夫差十二年 (公元前484) 又于艾陵大胜齐军,“北威齐晋”,取得这样的胜利,是与他的军事思想分不开的。孙武的军事著作 《孙武兵法》,现存13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孔子 墨子 ☛ 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贤进士时,他携带兵书前往求见。经过考核,被阖闾任命为将。尔后,曾率领3万人马,打败了楚国20万军队,并且攻入了楚之郢都,使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成为一霸。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共13篇,约6000多字,深刻地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地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指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重视;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击敌人,保全自己; 战略上要有“大勇”精神,藐视一切敌人; 战术上要谨慎小心,“避实而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同时,强调作战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故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兵书。 ☚ 诸子百家 李悝 ☛ 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兵家。字长卿。齐国人。吴王阖闾的将军。曾率军西破强楚,攻入楚都郢;又在艾陵战胜齐军,使吴北威齐晋。提出“知己知彼”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战争指导原则和决定胜败的“五事” (道、天、地、将、法) 和“七计”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命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提出 “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注意战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分析战争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强调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战术,发挥将帅的能动作用。对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安动、勇怯、劳逸、利害、治乱等矛盾关系作了一定的分析。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的兵书,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 中国哲学 孙子 ☛ 孙武 孙武春秋末军事家。即孙子。字长卿,齐国人。据说他曾流寓于吴,以谙兵法,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五战五胜,攻下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它大体总结了春秋时代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的加工润色,到战国中叶才整理成书。《汉书·艺文志》记《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曹操注《孙子》时,又削其繁冗,取其精粹,还原了十三篇的体例。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武 ☚ 牟敦康 孙膑 ☛ 孙武Sun Wu—a great military strategist of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respectfully called Sun-tze(孙子) 孙武春秋时杰出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以兵法求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兵书。 孙武❶春秋末军事家。也称孙武子,孙子。齐国田氏的后裔,因庆封之乱入吴。事吴王阖闾,受命为将,与伍员谋伐楚。柏举(湖北麻城县境)一战,楚兵大溃,五战皆捷,入于郢(湖北江陵北)。于是,吴国声威大振,北威齐晋。著有兵书十三篇,世称《孙子兵法》。是我国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兵书。(参考图127) 孙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摇清,号梦飞,湖北夏口柏泉 (今武汉市) 人,1879年生。1897年肄业于湖北武备学堂。后在新军中任过威武营哨长、湖南新军教练官。1900年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被推为岳州司令,失败后避祸广东。1904年参加湖北革命党人创办的科学补习所的革命活动,策划武装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入成城学校学海军。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会,孙武参与抵制,并任纠察长。回国后加入湖北日知会。1906年日知会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查封,去东北学院投奔吴禄贞。1908年再次去日本,与焦达峰等人组织共进会,被推为军务部长,同年回国。1909年在汉口设立共进会总机关部,任总参谋长。后去广西参加温德臣发难,事后退居香港,同年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湖北,筹划武装起义。1911年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建立了统一机关,任参谋长,参加指挥和领导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部长及湖北省都督。1912年组织民社与同盟会分离。后被调至北京,任总统府高等顾问,授义威将军。1915年12月袁世凯任他为参政院参政。晚年寓居上海、北京等地。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 ☚ 孙宕越 孙明 ☛ 孙武 孙武春秋时期吴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古代军事学和军事心理学的奠基人。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出版,是国际上公认的兵学典范,其中蕴含丰富的军事心理学思想。该兵法系统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 ☚ 孔子 墨子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