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孙昌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孙昌武

1937年生,现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著述有《柳宗元传论》、《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唐代佛教与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主要致力于佛教与唐代文学的研究。他认为,“佛教在唐代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势力迅速扩张,“对文学影响之广泛与深刻,亦非其它朝代可比。”这种影响大致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二、认识论,这也直接关联到文学理论,唐代的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借鉴和汲取了佛教对“境”的研究成果;三、创作题材和主题,如以禅入诗;四、文学体裁。佛典的偈颂促进了诗歌的通俗化和散文化;五、语言与修辞方法。(上均见《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在《唐代佛教与文学》及《佛教与中国文学》诸书中,孙昌武还具体地阐述了唐代诗人与佛教的关系。他特别注重王维、柳宗元三位诗人在佛教影响下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实践。他认为,王维“不仅写过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结合切身的亲切感受表现出来。从而在诗歌创作上作出了新的开拓,并在唐代诗坛上独创一家。”王维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可分为三个层次:“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由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闲’的境界,特别是描摹大自然的静态美,抒发人们在观赏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感受,很是亲切。”
孙昌武认为,“柳宗元接受佛教的特点重在义理”,“主要从理论方面来认识与接受佛教教义”而白居易“是按他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来确立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白居易诗风的形成与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孙昌武进一步阐述道:“白居易闲淡平易的诗风,任运随缘、悠优自得的情趣,与他崇佛的精神境界有关。在他的身上,宗教的超脱意识往往转化为对仕宦利禄的否定,对封建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鄙弃,”从而也就形成了他“不为外物所累的人生态度。”

孙昌武

孙昌武1937—

辽宁省营口市人,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第一中学;1961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营口师范学校、营口教育学院教员、南开大学讲师、副教授,现为南开大学教授。1984年—1986年应聘为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1989年应聘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比较社会”部门)。1979年开始致力于唐代散文的教学与研究,陆续发表《柳宗元传论》、《唐代古文运动通论》、《韩愈散文艺术论》等专著与论文多篇;同时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诸问题,发表了《唐代文学与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学》等论著。在这些著作中,努力将政治史、思想史、宗教史等诸领域相沟通,从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上揭示文学现象的本质与规律,颇多创意,并有古籍校勘、外国学术著作汉译及用日文出版的著作多种。
孙昌武先生散文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三部互相补充的论著之中,《唐代古文运动》概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演变过程,《柳宗元传论》论述了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韩愈散文艺术论》主要探讨了韩愈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点,这与《柳宗元传论》有所不同,作者在此书的《后记》中指出,他过去对于古典散文的艺术方面探讨不足,主要是受到主观水平的限制,一是在认识上对古典文学遗产的艺术方面重视不够;二是“个人能力还不能深刻地认识、体会古代散文大师创作艺术的妙处,并把它细致地分析和清晰地表达出来”。这里当然有谦虚的成分,但长期以来忽视古典文学艺术性的研究,确是学术界存在的一种偏向。“论及古典作家和作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它们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方面,而轻视、忽略它们的艺术性,实际上不可能认识它们的真正价值,也不利于总结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引为今日的借鉴”(《后记》)。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此书对韩愈散文的文体、文风、写作技巧、文学语言等作了系统的研究。

☚ 刘文忠   吴小林 ☛
000024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