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文学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文学说中国近代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第一部分,亦名《心理建设》。作于1918年,次年6月正式出版,后收入1957年版《孙中山选集》。分《知行总论》、《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等八章。为从理论上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破除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心理而作(《自序》)。阐述了进化论的宇宙观和“知难行易”的知行观。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博爱之心和人类的互助原则,“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仁义道德者,互助之用也”,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生存竞争原则用于人类社会。鼓励人们勇于实践,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提出“为主义奋斗”、“有志竟成”的人生观,认为在“革命惟新,兴邦建国”的事业中,只要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断无不成者也”。还提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追求人类幸福、平等的美好社会和道德境界。 孙文学说 181 孙文学说即《心理建设》。孙中山著,1919年出版,《建国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吸取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和进化论思想,继承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经历了物质、物种、人类三个进化时期;主张“知难行易”,批判“知易行难”的传统古说。以此从理论上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破除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方略的“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心理。后收入《孙中山选集》。 ☚ 新青年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孙文学说即《心理建设》。孙中山著。《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认为宇宙经历了物质、物种、人类三种进化时期,由太极到地球,由生元到生命,由生物到人类。主张“知难行易”,批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之说。提出知行进化的三阶段: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认为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之分。1919年6月刊行,后收入《孙中山选集》。 孙文学说书名。亦称《心理建设》,即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完成于1918年底,次年6月正式出版。共分8章。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由广东到上海,对自己三十余年的革命经历,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该书是孙中山的哲学代表作,集中阐述了认识论问题对革命事业的影响,认为传统的“知易行难”的观念是革命的大敌;坚定的信心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以大量事实论证了“行易知难”的观点,肯定行在知先,知得之于行,行是验证知的标准,并对“知行合一”“知先行后”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书名。亦称 《心理建设》。孙中山所撰写的《建国方略》的一部分。1918年12月写成,1919年6月正式出版。孙中山在该书中提出了“知难行易”学说。认为中国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社会心理是进行中国革命最大的敌人,是中国积弱贫衰,革命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人的认识应“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这就是他的行先后知的思想。“不知而行”,“行而后知”,体现了他一定程度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推动当时的革命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孙文越飞宣言 孙中山行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