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光宪《浣溪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光宪《浣溪沙》《浣溪沙》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堂空。堕阶萦藓舞愁红。腻粉半粘金靥子,残香犹暖绣薰笼。①蕙心无处与人同。② 【注释】 ①金靥(ye)子:古代女子在面部用金纸或黄色颜料贴点的妆饰。②蕙(hui)心:比喻女子内心纯美。语本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蕙:香草名,俗称蕙兰,蕙草。 【译文】 园子里,百花正逐渐凋零,她们已不再经得起风雨的侵袭。晚来时分,画堂里空寂无语,只见珠帘垂地。堂前阶下,唯有愁红片片飞起。香闺里,有美人倚窗独立,粉腻脂红,金靥半粘真美丽。彩绣薰笼薰兰香,残香犹暖,情怀正孤寂。蕙心纨质,无人能比拟。 【集评】 近代·李冰若:“‘蕙心无处与人同’,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 近代·俞陛云:“‘愁红’句,字字捶炼。‘蕙心’句,甘孤秀之自馨,溯流风而独写,其寄慨深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此词写伤春情怀。上片写花落春暮之景,皆由有情人眼中写出,故景语亦自是情语,且为下片抒情构筑环境。下片写闺中女子情怀,虽不言伤春,然而其情所生自当从上片所写一片衰暮春景而来,其妆饰与居室既绮丽温馨,而人物情怀反郁郁不堪、何者?盖自春归花落之景生美人迟暮之感也。然亦不仅止于伤春,“蕙心”七字则寄慨深矣,盖虽生迟暮之感,犹特守蕙心,不污美质也。 孙光宪《浣溪沙》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孙光宪《浣溪沙》孙光宪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①。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②。目送征鸿飞杳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④。 层岩叠壑图【清】髡残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河岸。②片帆:一叶孤舟。烟际:烟雾迷漫之中。③“目送征鸿”句:语出晋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杳杳:辽远。④兰红:好兰,又名“朱兰”,秋季开花。南朝梁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鉴赏 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送别词,词人在作品中肆力渲染和铺陈,在意境的营造中传达出浓厚的离情别意。 词在开篇就立即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境界,但是,“江边一望楚天长”的境界只是作为“片帆”这一意象的铺垫和陪衬。所谓“片帆”,其中正寓含着离别的场景设定,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片帆”这一意象在人们的心中早已积淀、层累起了“远行”的意蕴。在“江边一望楚天长”这样寥廓背景的映衬下,愈显出远行“片帆”的孤渺。在浩淼的江水中,“片帆”随着风浪而灭没,似乎要被风浪所吞噬。随着“片帆”渐行渐远,烟水迷蒙中只看见一点微弱的“孤光”在时隐时现,最终消失在茫茫“楚天”中。岸边送行者视觉上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反差,在情感上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警撼。这样一个令人凄婉难抑的场景,作者又把它放在“蓼岸风多橘柚香”的季节。虽然从字面上看,这景色很象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但是,此处词人绝非是在抒发眼见秋日硕果累累景象时的欣喜之情,恰恰相反,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词人在这里只是想借“蓼风”“橘柚香”这些物象来点明离别的时间背景——“序属三秋”。在“楚天”“蓼风”的层层叠复、烘托和渲染之下,词的上阕已然凸显了浓郁的离别情韵。在此基础之上,过片更是因难见巧,用一对叠词更将词的抒情内蕴翻出波澜。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化用了西晋诗人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四)中的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二句以灵动的诗笔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动态的景象:伴随着远行者的“片帆”由近而远,最后消失在茫茫水天之间,岸上送别者的眼光和神思也随着“征鸿”的远去、“茫茫”江水的流逝向水天迷蒙处扩展……词人内心绵绵不断的情丝始终萦绕在字里行间,更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现代著名学者詹安泰先生则从上下阕过渡、绾合的技巧来分析孙光宪的这首词,颇能切中肯綮,耐人寻味,可以作为欣赏孙光宪这首《浣溪沙》的重要参考:“过片‘目送’句从第二句来,鸿是向天飞的。‘思随’句从第三句来,水是向江流的。由于这两句和上两句配合得好,不但使上面两句的景中的情更加醒朗,也使这两句的情中的景更贴切真实而不流于空泛。末了以景结情,和起句拍合,指明是兰红波碧的潇湘,既切定要点,又出现鲜明动人的景色,也补充起句的不足(起句只写动态和香气),可以说和起句相得益彰。提出一个‘忆’字,就不只是当前的情事了,留有余不尽之味供人玩索,也可以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把篇中上上下下,紧密联系,打成一片的艺术构思和写作手法,是作者一气斡旋笔力清健的艺术特色的又一种表现。”(《宋词散论《论孙光宪的艺术特色》)(杨旭辉) 集评 清《陈廷焯:“‘片帆’七字,压遍古今词人。”“‘闪孤光’三字警绝,无一字不秀炼,绝唱也。”(《云韶集》卷一) 吴梅:“至闲婉之处,亦复尽多。如《浣溪沙》云:‘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此等俊逸语,亦孟文所独有。”(《词学通论》第六章) 浣溪沙 孙光宪 何事相逢不展眉。苦将情分恶猜疑。眼前行止想应知。半恨半嗔回面处,和娇和泪泥人时①。万般饶得为怜伊。 注释 ①泥(nì):缠着请求,盯着请求。元稹《遣悲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仕女图【清】潘锦 鉴赏 这首词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与情人久别相逢的复杂心理和神态。 这首词语句通俗而感情多有波折,上阕起句就先在一个团聚背景下给女主角设定了“不展眉”的表情,其中蕴涵了很多丰富的感情,女子离别时候的孤寂,思念,直到情郎久久不归带来的焦虑,乃至愤恨,都掺杂在一起。此时的相逢心态上显然不会轻松。下面直接交代了痛苦不展眉的原因,不外乎分别与猜疑,这样写很女性化,女人所怕的正是一种不稳定、没有消息的分离,带来的多是一种由猜到疑的心理变化。交代了心情复杂的原因后就很自然来了一句“眼前行止想应知”,这样又把我们带到第一句,行止就是指相逢时的“不展眉”。 词的下阕用语就更能反映女子的娇嗔了。长相思不得见,如今相逢了,相思的酸楚涌出来,表现出的就是恨和嗔,女子回过脸去不愿见男子,令人想到杜甫《羌村》诗中的“妻孥怪我在”,这里的感情虽然少了点杜诗中的惊,但责怪的情绪女子一定是有的,回面就是表现。然而毕竟不能割舍,毕竟还是爱的,在心定一点后,女子重新现出妩媚,甚至是在撒娇,又开始缠着情郎,这里把女子写得很可爱,娇中带泪,爱中含着酸楚,仿佛是在乞求情人,希望你不要再走了,不要再丢下我了,希望你能够多给我一点怜爱。最后一句“万般饶得为怜伊”将女子写得楚楚可怜。(周游) 浣溪沙 孙光宪 半踏长裾宛约行①。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②。杳无消息若为情。 注释 ①长裾:长长的衣裾。宛约:步态柔美的杯子。②品弦: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宋姜夔《<醉吟商小品>词序》,“(余)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此谱,实双声耳。” 抚琴仕女图 冯超然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感还处于懵懂阶段的“向往之词”,通篇并没有什么警句,但通读下来,就会被这份执着朴素的情愫打动。 她在他眼里,中间还有很多阻隔,只见一个婀娜的身影,拖着长长的裙裾曳地而行,透过半卷的竹帘,看得如此分明。仿佛是午夜梦回,那份依稀可见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这个时候,真想去接近她,可是素不相识,好恨啊! 烛光下秀丽的剪影已是让人销魂,更何况是再听着她那铮铮的琴韵呢?突然之间,一切都静止了,都中断了。我们看到的,是这样无奈地呻吟出的七个字:“杳无消息若为情!”中间定发生了什么。如果仅止是向往与钦羡,不会有这样悠长涩滞的思念,不会这样将呐喊与呻吟一起发出。但中间的过程被省略,只是留下了这一声叹息。词人所描述的,是一种接近“灵”的感觉,她前行,她灯下听着音乐的旋律,伴着她的,是疏帘,是残烛。如此铺垫,将一个品性高洁的女子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自然想与她亲近,与她相交。这样的女子值得人去付出,后面的情感就自然宣泄,不会给人低俗、媚切之感。 这也是孙词的特点,他虽也写艳词,写男女之情,但是在词中所寄予的情感鲜明浓烈,绝不含糊隐约迷离。喜欢就是喜欢,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去表达,也没有将自己心中遇见美人的激动着力刻画。就是那么自然的,见了喜欢,犹豫辗转,最后无奈地沉吟。这是一种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满心而发,不装门面,不摆架子。 孙光宪现存词84首,在五代词人中仅次于冯延巳,列居第二位。《花间集》收其词60首,在温庭筠后面,也居第二位。(朱铭) 集评 李冰若:“相少情多,缠绵乃尔。”(《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孙光宪《浣溪沙》《浣溪沙》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①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②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释】 ①蓼(liao):植物名,即水蓼,叶子披针形,花淡绿色或淡红色,穗状花序,果实卵形。橘(ju):即桔。柚(you):常绿乔木,果实可食,俗称柚子。②征鸿:迁徙中的鸿雁。征:远行,长行。鸿:即鸿雁,亦称大雁,是一种冬候鸟。杳杳(yao):形容远,远得不见踪迹。 【译文】 清秋时节,江风浪浪。堤岸上,水蓼花红,桔柚飘香。站在江边极目望,楚天千里长;烟波浩渺天水连,一点白帆闪孤光。举首望长空,大雁排成人字形,杳杳飞入云入中;低头看江水,江水滚滚流向东,思绪正朦胧。波碧兰红,潇湘悠悠入梦中。 【集评】 明·汤显祖:“王弇州称:‘归来休放烛花红’、‘问君还有几多愁’直是词手,假如此等调,亦仅隔一黍耳。”(汤评本《花间集》卷三) 清·陈廷焯:“‘片帆’七字,压遍古今词人。‘闪孤光’三字警绝,无一字不为炼,绝唱也。”(《白雨斋词评》) 近代·王国维:“昔黄玉林(南宋黄升)赏孙氏‘一庭花(当为‘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人间词话·附录》) 近代·李冰若:“‘片帆’句妙矣。‘兰红波碧’四字,惟潇湘足以当之,他处移用不得,可谓善于设色。”(《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 【总案】 此词为孙光宪的名篇,历代论者多赏其炼字炼句之警绝,设色搞藻之精妙,如“片帆”七字,“兰红波碧”四字等。其实,这首词的好处是远远不止于这些的。首先,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南国江天所特有的自然风景画,可能是孙氏在荆南为宦期间的亲身体验和实地写生,与《花间集》中那些赋咏本调的风物词自有不同。其次,它抒发了词人在荆南期间官处幕府抱负难展的帐惘情怀,那江边的凝望与思绪,说不清是展望还是失望,是追忆还是迷惘,正抒发了一种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再次,它表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结构特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虽为常套,但词人却能将情景融贯—体,显得那样自然流畅,含蓄蕴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