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中山在澳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中山在澳门 孙中山在澳门澳门是孙中山早期生活、工作与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毗邻澳门的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876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1879年,他随母亲到檀香山,到意奥尼学校及奥阿厚书院读书,接受西方近代教育。1883年,入香港拔萃书室读书,后转入域多利书院学习。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次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在校5年,课余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提出“勿敬朝廷”的反清口号。他自称“洪秀全第二”,被人视为大逆不道,却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志趣相同,经常聚会,抒发救国抱负,人称“四大寇”。1892年秋季,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旋应澳门镜湖医院的邀请,到该院当西医师,成为澳门首任华人西医师。同年12月,他在澳门大街仁慈堂附近(后迁草堆街)开设中西药局,行医治病。孙中山医术精湛,对贫穷病人免收诊费,赠送药品,颇受欢迎。后来,澳门的一些葡萄牙籍医生借口他没有葡萄牙文凭,禁止他为葡人治病,极力刁难排挤。孙中山不堪忍受,便于次年9月在《镜海丛报》刊登移交中西药局事务声明广告,旋即离开澳门,转往广州行医。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期间,还致力于社会改革活动。1892年他在澳门的报纸上发表《致郑藻如书》一文,这是至今发现的孙中山议论时政的最早作品。1893年7月,孙中山的葡萄牙籍好友、印刷商弗朗西斯科·飞南第(Francisco H.Fenandes)创办《镜海丛报》。该报中文版的主要内容为三大类,即社论、新闻与广告,内中多有报道孙中山的言行事迹。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学习欧洲各国的“富强之本”,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未获采纳。此后,孙中山远赴美国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策划广州起义。同年10月27日,孙中山因广州起义机关被清廷破获,离开广州,取道澳门,前往香港。孙中山途经澳门时,葡萄牙籍友人飞南第曾帮助其脱险。11月间,《镜海丛报》报道孙中山策划的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同年9月8日,孙中山委派冯自由、李自重等人,赴香港、广州、澳门等地联络同志,发展会员。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5月22日,已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偕同女儿和秘书宋霭龄等,从香港抵达澳门,受到澳门各界人士隆重的欢迎。孙中山一行应邀下榻于“娱园”,即今卢廉若公园的春草堂。葡萄牙驻澳门总督及在澳门的中葡各界人士曾分别设宴,欢迎孙中山。24日,孙中山前往香山县(今中山市)的前山、香洲等处游玩。25日,孙中山参观镜湖医院。27日,孙中山离开澳门。1913年6月16日下午,孙中山与眷属乘瑞泰轮船抵达澳门,入住龙嵩街其兄孙眉之宅。17日下午,在泊靠澳门附近海域的军舰上,与广东都督陈炯明会晤,商谈讨伐袁世凯的大计。20日,孙中山离开澳门,前往香港。在澳期间,孙中山曾陪伴病危在澳门的长女孙𤥻。同月25日,孙𤥻病逝。此后,孙中山没有再到澳门,但澳门仍然一直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据以促进内地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 ☚ 中西药局 康有为在澳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