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字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字汇》

《字汇》

我国第一部比较通俗、编排方法也有进步的字典,是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此书成书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前,书首有其从兄鼎祚序,作于万历乙卯。全书正文以地支字标分12集,连卷首及卷末的附录,共为14卷,收字33179个。全部有释义,有注音。又前有首卷1卷,有《运笔》、《从古》、《遵时》、《古今通用》及《检字》5篇,分讲书法、字形变化及难字检查索引。卷末有《辨似》、《醒误》、《韵法直图》、《韵法横图》4篇。关于释义和注音,作者在凡例里说明:“字有体制(字形),有音韵,有训诂。兹先音切,以辨其声;次训诂,以通其义;末采《说文》制字之旨”。

这书最大的贡献,在全书组织方面创造性地使用部首编字,采取笔画多少先后排列次序,使查检大为方便。并且简化了从《说文解字》以来的字典的部首,共分214个部首字,按笔画顺序排列。从子至亥12集,减并的部首,差不多等于《说文解字》的1/2。这214个部首和笔画顺序的检字法,从《字汇》起,直到近世的各种词典,仍在继续使用。朱彝尊记当时的情况说:“小学之不讲,俗书繁兴,三家村夫子挟梅膺祚之《字汇》、张自烈之《正字通》,以为免园册,问奇字者归焉”。(见《汉简跋》),此书在《康熙字典》刊行以前,曾风行一时,深入乡闾。

《字汇》的注音方法是先列反切,后加直音,如“力”字:“郎狄切、音历”,直音中有声无字的,则以平上去入四声互证,或注音近某字。此书所收的字,除去经史常用的外,还有很多通俗字,怪僻不常见的字,则一律不收。对古文俗字皆加说明。在通用字下面,也列有古文或异体。对于每个字都是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准确,释义清楚,有时还在注释末尾,采录《说文解字》的说法,以指出造字之旨。以上各点,都足以说明编者审慎细心,曾为普通读者着想。在古代字书中,《字汇》是比较通俗适用的。

《字汇》

字典。 明梅膺祚撰。 约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全书正文以12地支标分12集,连卷首及卷末附录,共14卷,收字33179个。对字的解释,先反切注音, 次释义, 有时用 《说文》 分析结构。 在编排上有发明创造:(a)据楷书字形把沿用的540个部首简化为214部。 (b) 部首和每部中字均以笔画多少排列。 (c)首卷后附 “检字”,列出部首难以确定的难查字; 每卷之首设表, 列出本卷部首及页码。 这些改进, 提高了检字效率, 方便读者, 后世多加袭用。 本书首卷载有全书凡例、 总目以及 “运笔”、 “从古”、“遵时”、“古今通用”等附录。“运笔”罗列70多个各种形体的字, 分别说明每字的落笔先后, 有助于读者掌握笔序。“从古”列出160多个应当遵从的古字,加以解说, 以明六书之义。“遵时”取当时通用的120多个字与古体并列对比,示义音读当遵从时尚。“古今通用”列130余字,分别注明古今体,说明两者皆可用。末卷附有 “辨似”、 “醒误”、 “韵法”。 “辨似”分辨了500多个形近字, “醒误”列出坊间书本上经常刻错的字40多个, 指出其误。 “韵法”则传授辨别四声、 掌握反切的方法。 这些知识对读者都有实用价值。 本书不足是释义有误, 引文不注出处, 或仅写篇名, 不写书名。 本书在明末风行一时, 很受一般读者欢迎。 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序刊本、 清康熙十年 (1671) 西泠怡堂主人刊本、 京都文成堂刻本等。

字汇

字汇

我国第一部以楷书偏旁作为部首的字典。明梅膺祚编。十四卷。成书于明神宗万历乙卯年(1615年)。全书以十二地支分为十二集,收字三万三千余个。
《字汇》把《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简化为二百一十四部。如“朝”,小篆本从舟,而《字汇》改入月部。“盖论其形,不论其义也”(《字汇凡例》)。梅氏归纳部首的原则是既按楷书偏旁,又便于检字。部首以及同一部首的字的排列,都以笔画多少为序,奠定了汉字字典部首笔画检字法的基础,为以后的字典辞书所沿用。书中所附“检字”“运笔”“从古”“遵时”“古今通用”“辨似”“醒误”“韵法”等内容,对汉字的正字法和字典体例作出了许多贡献。
《字汇》每字先注音(用反切和直音),后释义,并引经传诸子诗赋为证。《字汇》的引文只注篇名,不注书名;韵文韵字的注音,采用不科学的“叶音”;有些释义也有错误。但它不但在当时是通俗实用的楷书字典,而且在中国字典史和文字学史上也是一个重大革新。

☚ 龙龛手鉴   正字通 ☛

字汇

字书。明·梅膺祚著。以十二地支分为十二卷,加上卷首和卷末的《附录》共十四卷。该书首次按检字原则改造《说文》部首,先简化为二百一十四部,再按笔画多少次序排列,每部所统单字也按笔画多少排列,易于寻检。全书收33179字。每卷卷首都具列该卷所包括的部首和各部首所在页数的详表。每字之下,先用反切注音,再加直音,然后释义,并援引书证,有的字还引《说文》以讲明字的形体构造。此书除收经史常用字外,还收有很多通俗字,怪僻字一律不收。释文简明,通俗适用。缺点是引文仅举书名或篇名,出处不详,释义也常有错误。所创笔画寻检法一直沿用至今。有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紫文阁刊本。

各种用途的书

各种用途的书

教科书:课本 课册 读本
医药书籍:农草 医书 方书
军事书:军书 兵书 韬略 韬钤 韬符钤韬 龙编 虎略龙韬 龙韬虎略龙韬豹略 虎略龙韬
兵书名:素书
一切兵书:兵书战策
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书:词典 辞典 字典 辞书 类书 字汇 工具书
介绍一般性的或某种专业知识的参考书:手册 手本
图画书:图书 画书 画册
临摹用的图画范本:画谱 画帖
著录品评名画或汇集名家画法的书:画谱
评话或评弹演员演唱故事所用的底本:说本 话本 说话
条举音乐乐谱的构造、组织、性质等并加以说明的书:乐典
讲占卜的书:课书
择日、占卜、星相等书:阴阳书
占术、预言图篆的书:秘书 秘记
供人消遣的书:闲书

☚ 道家书   各种程度的书 ☛

《字汇》

明代字书。梅膺祚著,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所收字按部首排列。注音先列反切,后注直音,再释义。它将《说文解字》以来沿用了1500年的部首分类法的540个部首按楷书笔画改并为214部,依地支次序分为12集;每部之内的字按部首外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收古书常用字及常见俗字,不收僻字,共计33179个。释义以常用义列前,其他列后。书后的附录,如“运笔”排列各种形体的字70多个,分别说明每字落笔先后次序;“遵时”采当时通用字120多个与古体并列,指明读者应按通用的写法书写;“古今通用”列130多字;“辨似”列有笔画形体差别很小容易写错的字500多个。本书的编排方法为后代许多字书沿用。

字汇

字汇

字书。十四卷。明梅膺祚撰。梅膺祚(生卒年不详),字诞生。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自幼学易,后为国子监太学生,精治小学。
《字汇》共收字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个,分属二百一十四部,又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标分十二集。部首的排列及部内收字的顺序均以笔画多寡为次。各个字头之下首先注音,注音是先列反切再列直音;其次释义,释义每每择取《说文》等正统字书关于本义的分析,并多引书证。有多音多义者先列本音本义,次列转音转义。如“口部”:“哂,始忍切,申上声。微笑。《论语》:‘夫子哂之。’”“人部”:“傀,姑回切,音规。《说文》:‘伟也’,《广韵》:‘大貌。又美也,盛也。又怪异也’。《周礼》:‘大傀异灾’,谓日月食、山川崩壅也。○又上声,古委切,义同。○又苦美切,恢上声,傀儡。”另外,《字汇》卷首列有“运笔”、“从古”、“遵时”、“古今通用”、“检字”,卷末列有“辨似”、“醒误”、“韵法直图”、“韵法横图”等附录。
在字书编纂史上,《字汇》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首先是由于其编纂体例的创新。在《字汇》以前,字书的编纂皆守《说文》五百四十部的格局,有的尽管略有改动(如《类篇》),但总体仍不出传统的樊篱。《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大致按意义排列,每部内收字亦按义类排列。这种编纂体例本出于析形辨义的动机,故《说文》部首被认为是“文字学部首”。显然,这种编纂体例对于辨析字形、理解字义或许是有益的,但对于检字来说却不免造成极大的烦难,以至连宋代《说文》大家徐铉都发出“寻求一字,往往终卷”的感叹(《说文韵谱·序》)。而《字汇》将《说文》部首简化,分部收字皆以笔画为序,并在每卷卷首载明该卷所属部首及每部所在页数,这种设计对全书收字的检索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极大的方便,故《字汇》的部首又被称为“检字部首”。由于《字汇》的这种编排方法大大提高了字书的实用性,故为后世的字典辞书所广泛袭用。即使现代辞书编排,也还是以《字汇》的体例为基础的。
其次,《字汇》的收字也有特点。《字汇·凡例》言其收字原则曰:“字宗《正韵》,已得其概,而增以《说文》,参以《韵会》,皆本经史,通俗用者,若《篇海》所辑怪僻之字,悉芟不录。”观其实际收字,也确实摆脱了“重正轻俗”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做到了正俗兼收。一些前代字书不收但却实际早已通行的俗字每每在《字汇》中得以著录:如“肉部”“𦝧”字,前代字书、韵书皆不收,而实际此字在出土汉简中已出现(《足臂灸经》六);“歹部”“𣧭”字,亦不见于前代字书、韵书,却也早已出现在汉代简牍中(望都二号墓·买地券)。又“皮部”收“皷”为“鼓”异体,而“皷”用作“鼓”已见于汉《礼器碑》、《张景碑》及敦煌出土文献(《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由此可见,《字汇》虽然收字亦本正统字书韵书,但也顾及到时俗用字。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拾遗补缺之功。
另外,《字汇》卷首卷末的附录亦可为读者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及其流变提供一种有用的参考,这也是前代字书所没有的。《运笔》主要是根据书写的方便,列举七十余字说明笔顺。《遵古》主要举出一些讹变的俗字,指出其“各有取义”而“当从”的古字。《遵时》则指出有些时俗通用字因“近世事繁,字趋便捷”,故不必拘古。《古今通用》又举出一些对于“好古”的“博雅之士”与“趋时”的“功名之士”可以“各随其便”的“可通用”字。《检字》类似现代词典的笔画检字表,故可检索“不得其部”的“疑难字”。《辨似》是把一些形体相似的字列出来加辨析,如“己,人己之己,上方处不连;已,已止之已,上微缺;巳,辰已之巳,上不缺。”“母,父母之母;毌,古文冠字;毋,音无,禁止之词。”《醒误》举出一些常为“坊间书本所误”的字,指出错误所在,如“奕”误作“弈”,“抔”误作“杯”等。《韵法直图》与《韵法横图》则是帮助读者掌握反切、辨明四声的。这些附录,虽然其中有些具体说解未必妥当,但总体上是合乎实用需要的,因此对后来的字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作为一部字书,《字汇》也有明显的问题:引书不详注篇名,引前人成说不注明出处,不利于核查原文;又归字有重见,归部有未当;甚至释义、引文也常有错误失实之处。
《字汇》一经问世,即风靡一时,后续著作亦不少见,吴任臣的《字汇补》是补其缺漏的;《正字通》则是正其讹误的;而《文成字汇》、《玉堂字汇》则仅是仿其体例袭其书名的。
常见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清康熙十年(1671年)西泠怡堂主人刊本、同治七年(1868年)紫文阁刊本及古杭云栖寺流通处刊本等。199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据该社图书馆藏康熙二十七年灵隐寺刻本,连同《字汇补》(顾廷龙藏康熙五年刻本)一起影印发行,并附四角号码检字索引。

☚ 六书故   正字通 ☛
字汇

字汇

(明)梅膺祚编。14卷。改《说文》一类字书的540部首为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为12集。部首和各部中的字,又按笔画顺序排列。共收字33179字,除古书中常用字外,还收许多俗字,但不收僻字。字头用楷体,其下先注反切,再标直音。用《说文解字》的解释陈说字的本义。遇字有数音数义,则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叶音转义。其编制体例为后世所采用。较常见的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

☚ 字鉴   古俗字略 ☛

字汇

十四卷。明梅膺祚(生卒年不详)撰。膺祚字诞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书为明代流行极广的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其特点如下:一、按楷书形体把《说文》、《玉篇》、《类篇》等字书的五百多部首改并为二百一十四部首,再按笔画多少依地支顺序把二百一十四部首分为十二集,每部之内的字除去部首笔画不计外,也按余下的笔画多少排列,这在检字法上是一重大改革;二、每字之下先注读音,然后注解字义。以基本义、常用义列前,其他义列后,释义时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颇富有革新精神;三、收字以《洪武正韵》为主,并参照《说文解字》、《古今韵会》等书,收入属于经史的常用字,共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字,凡属于怪僻的字一律不收,所以少于《篇海》、《集韵》约二万字,这个收字原则是正确的。全书正文凡十二卷 (每集为一卷),另有首尾各一卷,内容丰富而实用。卷首领以梅氏之兄鼎祚之序,次为凡例,又次为目录,又次以“运笔”、“从古”、“遵时”、“古今通用”四题阐述写字的规范与正字法的原则,又次为检字。“运笔”之中排列各种结构的字七十多个,分别说明每字的笔顺,如“止”,先 “卜 ”,后 “丄”,并注明:“按篆作‘’, 本三画, 今依俗作 ‘止’。” “从古”、 “遵时”、“古今通用”三者为正字法原则,梅氏认为写字以不背于古、不戾于今为好,凡今时通行的、笔画正规的可用,笔画不对的或过于从古的皆不宜用。检字是排列不易辨明部首的难检字,使读者按笔画寻检。卷末附以“辨似”、“醒误”及韵法的横图和直图。“辨似”列笔画形体差别很小、容易写错的字五百多个,如 “刺”之与“剌”、“肓”之与 “盲”之类,教人加以辨别,知其音义的不同。“醒误”排列坊间刻本常见错字四十多个,一一指出其错误。如:“本,‘本末’之本,从木从一;今误作 ‘本’,本,音叨,进趋也,又往来见貌,从大从十。“韵法”是帮助读者辨别四声、掌握反切的方法。是书为中国字典编纂法奠定了基础,后来张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都是按其体例编定的。其缺点是每字均注“叶音”,并把“叶音”与“又音”并列,随意牵合古今音,沿袭宋人的错误;引文仅举书名或篇名,出处不详,往往随意裁取,割裂上下文;释义也常有错误。明末此书广泛流行,增补、删节或袭用其书的很多,如《字汇补》、《会海字汇》、《玉堂字汇》、《同文字汇》、《文成字汇》等。是书有明刻本和清刻本。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各朝均曾刊刻。然而清代修《四库全书》,既著录仿其体例的《康熙字典》,又列出于是编的《正字通》于《存目》,而独弃是编未编,未免数典忘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