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子的教育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kongzi de jiaoyu sixiang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官学衰废,鲁国成为文化的中心和私学的发祥地。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他所整理和传授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 法家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的主要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也多在教育方面。孔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精辟的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制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的心灵。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2)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均可入学。“有教无类”冲破了异族非类和“礼不下庶人”的双重枷锁,把教育的对象由贵族下移于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开发了人才的来源,对后世有着良好的影响。(3)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他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乎“克己”与“爱人”两方面,而又以“礼”为准则。“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根本要求是克制过分的欲望“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亦即“忠恕”之道。(4)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主张:第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指教学内容包括的四个基本方面。第二、授以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教学的主要科目。第三,使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些都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教学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从教育内容的结构、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格的形成看,应该肯定是初步完整化了。对这三部分孔子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应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以此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核心。(5)在教育方法方面,孔子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尤为丰富。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第二,由学到知,知智统一;第三,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第四,启发教学,循序渐进;第五,学而时习,知行一致。(6)在师生关系方面,第一,孔子认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任劳任怨的精神,是他“诲人不倦”和“教学相长”的思想基础。第二,他认为教师应虚怀若谷,学而不厌。他说:我“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第三,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共同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做到教学相长;第四,孔子认为教与学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 孔教与国教 孔颜曾孟四氏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