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孔子的教育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kongzi de jiaoyu sixiang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官学衰废,鲁国成为文化的中心和私学的发祥地。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他所整理和传授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古论》三种,今本《论语》是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极其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❶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对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才以改造社会政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他的培养目标就是他所称的“贤才”、“君子”、“丈”、“成人”等“志士仁人”。
❷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的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学术文化的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❸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志是“仁”,它成为古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准则。“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其根本要求是遵守周孔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即是忠恕之道。孔子之爱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孝悌为本,这是适应氏族血缘关系,二是爱有等差,这是适应上下等级名分。做到这一切的人,就是“仁”人,是有道德的人。
❹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基本教材是六经,孔子可能也曾教习军事,《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史记》也有类似记载。
❺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学而知之”,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其一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等等。其二,启发诱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愤不发”,即要求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其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已经接触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其四,学习与实行相结合。孔子所规定的学习过程是学思习行,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应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认为道德修养,根本的要求就是“迁善改过”。孔子一生探求真理,作育人才,40余年的教育实践所积累起来的丰富教育经验,乃是教育史上珍贵的教育遗产,其精华仍具有现实意义。

☚ 法家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的主要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也多在教育方面。孔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精辟的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制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的心灵。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2)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均可入学。“有教无类”冲破了异族非类和“礼不下庶人”的双重枷锁,把教育的对象由贵族下移于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开发了人才的来源,对后世有着良好的影响。(3)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他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乎“克己”与“爱人”两方面,而又以“礼”为准则。“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根本要求是克制过分的欲望“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亦即“忠恕”之道。(4)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主张:第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指教学内容包括的四个基本方面。第二、授以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教学的主要科目。第三,使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些都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教学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从教育内容的结构、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格的形成看,应该肯定是初步完整化了。对这三部分孔子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应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以此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核心。(5)在教育方法方面,孔子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尤为丰富。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第二,由学到知,知智统一;第三,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第四,启发教学,循序渐进;第五,学而时习,知行一致。(6)在师生关系方面,第一,孔子认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任劳任怨的精神,是他“诲人不倦”和“教学相长”的思想基础。第二,他认为教师应虚怀若谷,学而不厌。他说:我“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第三,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共同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做到教学相长;第四,孔子认为教与学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 孔教与国教   孔颜曾孟四氏学 ☛
000036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