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子庙堂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碑。虞世南撰并书。记载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并重修孔庙之事。正书。书法俊朗工整,外柔内刚,运笔自然,气宇轩昂。据说进呈墨本后被赐以王羲之所佩右将军会稽内史黄银印。为唐代楷书典范之一。原碑刻于贞观年间,不久焚毁;武后长安三年重刻,亦不存。今存有翻刻者二:一为宋初王彦超翻刻,在西安碑林,称“西庙堂碑”;一为元代至正年间摹刻,在山东城武,称“西庙堂碑”。现存拓本以元康里傅脩藏原石拓本为最佳。 ☚ 龙藏寺碑 化度寺碑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虞世南正书碑刻。此碑刻于武德九年(626),贞观中毁于火,长安三年(703)重刻,并加篆额。碑高400厘米,宽150厘米; 文35行,行64字。唐宣宗李忱(847—857)时,琢去武周年号。书法俊朗腴润,外柔内刚。刘熙载《艺概》云: “永兴(世南)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黄庭坚曰: “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明赵崡《石墨镌华》: “评者谓虞永兴书如层台缓步,高谢风尘,又如行人妙选,罕有失词,观此碑果不虚也。”此碑用笔俊逸丰腴,外柔内刚,立意纯真,一派平和中正之象。现存两种,一在西安碑林,世称“陕本”或“西庙堂本”; 一在山东城武,称“城武本”或“东庙堂本”。前者肥而后者瘦,世人多以肥者为好。有清代李宗瀚藏唐石拓本影印本行世。 ☚ 梦奠帖 汝南公主墓志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虞世南正书碑刻。此碑刻于武德九年(626),贞观中毁于火,长安三年(703)重刻,并加篆额。碑高400厘米,宽150厘米; 文35行,行64字。唐宣宗李忱(847—857)时,琢去武周年号。书法俊朗腴润,外柔内刚。刘熙载《艺概》云: “永兴(世南)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黄庭坚曰: “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明赵崡《石墨镌华》: “评者谓虞永兴书如层台缓步,高谢风尘,又如行人妙选,罕有失词,观此碑果不虚也。”此碑用笔俊逸丰腴,外柔内刚,立意纯真,一派平和中正之象。现存两种,一在西安碑林,世称“陕本”或“西庙堂本”; 一在山东城武,称“城武本”或“东庙堂本”。前者肥而后者瘦,世人多以肥者为好。有清代李宗瀚藏唐石拓本影印本行世。 ☚ 梦奠帖 汝南公主墓志 ☛ 孔子庙堂碑 265 孔子庙堂碑唐代正书碑刻。虞世南书。高祖武德九年(626)立,记孔德伦为褒圣侯及新修孔庙事。贞观间毁于火。武后长安三年重刻,并加篆额。宣宗大中年间琢去武周年号。35行,满行64字,书法俊朗圆润,字体外柔内刚,为虞书代表作。原石无存,今存西安碑林者为宋人翻刻,称《西庙堂碑》,简称“陕本”。又有元代摹刻,存山东成武,称《东庙堂碑》。又称“成武本”。两刻相较,东瘦西肥,世人多以西肥为佳。 ☚ 九成宫醴泉铭 圣教序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虞世南书,正书,藏西安碑林。此碑虞世南撰文并书,文记唐高祖在武德九年封孔德伦为褒圣体及修葺孔庙事。时年虞世南六十九岁,用笔俊朗腴润,外柔内刚,立意深醇精粹,一派平和中正气象。历来评价很高,宋代黄庭坚诗曰: “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据传,立碑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不久碑即毁,后相王李旦重刻。现存西安碑林的一通为宋代王彦超刻,称“陕本”或“西庙堂本”; 存山东城武的一通,为元代刻本,称 “城武本”; 另有唐石拓本,现在日本。 ☚ 雁塔圣教序 集王羲之《圣教序》 ☛ 孔子庙堂碑简称“庙堂碑”。唐正书碑刻。虞世南书。武德九年(626年)刻。书法姿媚润朗,圆腴劲秀。 孔子庙堂碑唐代碑刻。虞世南撰文并书。正书。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书法为唐楷典型之一。原石不存。北宋时流传拓本已很少。有重刻本二,一为“陕本”,一为“城武本”。今存有元康里傅修藏原石拓本。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代正书碑刻。虞世南撰并书。武德九年(626)立。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贞观间(627—649)仅拓数十纸赐近臣,不久即毁。长安三年(703)武后命相王李旦重刻。正书。35行,行64字。不久亦毁。宋黄庭坚《山谷题跋》称:“顷见摹刻虞永兴《孔子庙碑》,甚不厌人意,意亦疑为工太速。今观旧刻,虽姿媚,而运笔之势甚遒,知名下无虚士也。”后世主要翻刻有二: ☚ 欧阳洵千字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系唐代虞世南撰文并书,正楷碑文。现由成武县文物室收藏。现存摹刻有二:一在成武,称“成武本”或“东庙堂碑”;一在西安碑林,称“陕本”或“西庙堂碑”。 ☚ 孔府花园 水帘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