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子虚上林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子虚上林赋》《子虚上林赋》
赋篇名。又名《天子游猎赋》,或分为《子虚赋》、《上林赋》二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关于此赋写作原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关于此篇分合及题目,历来多有不同意见。《史记》、《汉书》均将此赋作为一篇收录,梁代萧统《文选》始分为二篇,以前半题为《子虚赋》,后半题为《上林赋》。宋代王观国《学林》卷七说:“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虽言上林之事,然首尾贯通一意,皆《子虚赋》也。未尝有《上林赋》。”清代阎若璩《潜丘札记》卷五说:“真《子虚赋》久不传,《文选》所载,乃《天子游猎赋》,昭明误分之而标名耳。”。近人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引吴汝纶说:“《子虚》、《上林》一篇耳。下言‘故空藉此三人为辞’,则亦以为一篇矣。而前文《子虚赋》乃游梁时作。及见天子,乃为《天子游猎赋》,疑皆相如自为赋序,设此寓言,非实事焉。杨得意为狗监,及天子读赋,恨不同时,皆假设之词也。”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说:“愚按《子虚》、《上林》,原是一时作,合则一,分则二。而‘楚使子虚使于齐’,‘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赋名之所由设也。相如使乡人奏其上篇,以求召见耳。”现在一般认为,此赋虽可分为《子虚》、《上林》二篇,但内容前后衔接,亦可作为一篇来读。全赋当是相如在原《子虚赋》的基础上又加构思补缀而成。关于此赋主旨,亦有不同意见。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今人一般认为,此赋的主观意图是要对帝王贵族的奢侈腐化、挥霍浪费起讽谏作用,然而由于铺写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所占篇幅过大,反而迎合了帝王好大喜功的心理,赋末简单的正面说理被掩盖了,讽谏作用是很微弱的。但它反映了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宣扬了大一统思想.也多少表现了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作品在客观上也暴露了当时帝王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在艺术形式上,此赋结构宏大,辞采富丽,描写场面雄伟壮观,气势波澜壮阔,但过于铺排夸张,臃肿板滞,又多生词僻字,文字艰深,遂成文章病累。此赋是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品,在汉赋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辞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子虚上林赋 《子虚上林赋》汉司马相如撰。《子虚》、《上林》虽然写于不同的时期,但却是在情节上互为关联的姐妹篇,为了分析的方便,今合为一篇。此赋为汉赋的经典性作品,因为它不但在精神气质上体现了西汉王朝的昂扬与恢宏,而且也在艺术上将汉赋这样一种独特的文体推向了更加成熟的境界。文章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即由甲与乙互相夸耀,最后由丙出面压倒双方。显然,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当时的时代氛围,如同一副威武的盔甲穿在了一个剽悍的将军的身上,显得那样地自然、和谐,当然,不容否认,也正由于时代氛围的影响,作者对西汉王朝的豪华与辉煌不自觉地表现出了过多的留恋,以至最终客观效果与主观愿望相反,即对奢华的津津乐道,淹没了反奢华的本旨。这就是扬雄所说的“劝百讽一”。如果说这种“劝百讽一”在司马相如这里还多少带有潜意识的色彩,那么到了此后的辞赋家那里,便成了一种主观的追求,后来的一些以京都、宫苑,田猎为背景的大赋,都表现了这种倾向。 ☚ 喻巴蜀檄 答客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