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婺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婺剧 婺剧又称金华戏。明清时期昆腔、高腔、乱弹、徽戏和当地滩簧、时调综合而成的一种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杭州和江西东北部。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为婺剧。腔调有高腔、乱弹、昆腔、徽调等。在演出中又自成系统。高腔又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 昆腔又称草昆; 乱弹腔曲调以“三五七”、二凡、芦花调为主。“三五七”即上句为三字五字句,下句五七字句。此外尚保留有四平腔、义乌腔等古老声腔遗音。剧目丰富多彩,有《白兔记》、《古城会》,《倒精忠》、《鸣凤记》、《芦花》、《碧玉簪》,《回龙阁》、《万寿亭》、《王婆骂鸡》、《黄金印》等。 ☚ 睦剧 甬剧 ☛ 婺剧戏曲剧种。原名“金华戏”,1949年改为“婺剧”。由明末浙江金华一带流行的高腔、昆腔与后来传入这一带的乱弹、徽剧、滩簧、时调几种声腔,互相影响,形成统一风格而成为婺剧。这6种声腔各有特点:高腔分为西安、西吴、侯阳3路,演唱为“一人启口,众人帮和”,西安、侯阳“锣鼓击节,不托管弦”,西吴有乐器伴奏。昆腔属南昆中的一支,曲调、语言均与当地习惯结合予以简化或变化。乱弹在婺剧中以[二凡]、[三五七]为主,[二凡]属于板腔体,有[原板]、[导板]等不同板式。[三五七]是曲牌体向板式变化体过渡的唱腔,唱词上句为3字和5字,下句为7字,唱调字少腔多。徽戏唱西皮、二黄,苍劲高亢。滩簧即清唱,时调是时行小戏的统称。婺剧传统剧目丰富,昆腔多武戏,高腔多明代戏,如《通天河》、《鹿台》、《白兔记》等,徽戏剧目有《回龙阁》、《沉香阁》等72大本,小戏有《断桥》、《僧尼会》等。 ![]() 主要责任者: 洪波,叶晗,洪明骏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地: 杭州 页码: 1-213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J825.55 语种:中 定价:30.00 出版时间:2014-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丛书责任者:金兴盛 丛书责任方式: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共收录26条词条。 被引频次:10 婺剧 婺剧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以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故定名为婺剧。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金华一带便成为入皖、赣、闽的主要通道,商业交往十分繁忙,加上粮食丰裕,物产富饶,成为各种戏曲班社活动的理想地区。温州的南戏兴起不久,即在这一带流行。清末,在金华一带流行的声腔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一个戏班往往兼唱几种声腔。这种一班多腔的长期合班演出形式,逐渐使这些声腔在语言、表演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粗犷豪放艺术风格的多声腔剧种——婺剧。婺剧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其表演夸张、生动、形象,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等。 ☚ 沪剧 姚剧 ☛ 婺剧 婺剧浙江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旧称金华戏。流行于金华、丽水、建德一带。其特点是声腔复杂,来源不一,主要是昆腔、高腔、乱弹、徽戏(西皮、二黄)、滩簧、乱弹、时调六种。各种声腔又有其相应的传统剧目,故而剧目众多,达700余种。其声腔中昆腔和徽戏,有别于现在的昆剧、京剧声腔,却保留了现在昆剧、京剧声腔的原始成分,很有研究价值。婺剧曲调总的特点是粗犷豪放,戏剧音乐丰富动人,方言色彩浓厚。传统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三请梨花》等。近年浙江婺剧团经过整理改编,推出《白蛇前传》、《西施泪》、《梨花狱》等剧目,颇受好评。 ☚ 越剧 绍剧 ☛ 婺剧wu juWu opera 婺剧wu juWu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