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哭声鉴别
婴幼儿往往用啼哭表达要求和痛苦。当机体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或精神上的冲动时,即可引起啼哭。
生理性啼哭 新生儿一脱离母体,响亮的哭声标志肺的膨胀,肺呼吸开始建立。对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大小便、困倦,或对各种不适如过冷、过热、潮湿等,都以不同的啼声表示,在给予适当的护理后,哭声即行停止。
饥饿、口渴时,持续啼哭,哭声响亮,哭时手舞足蹈,可有口唇吸吮或张嘴寻找食物的动作,或有饥不择食的表现,如吮手、抓咬衣襟、被角等。入睡前,哭声音调低,小儿较烦躁,双眼时睁时闭,经安排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哭声逐渐减弱,终于入睡。大便时因肠蠕动加剧,大声啼哭,幼儿有时面部涨红或作用力状。偶被刺痛或叮咬瘙痒时,可有阵发性的大哭,但事后嬉戏、进食如常。受惊的啼哭是爆发性的,较大的幼儿说“怕”,两眼四处张望,面部充满惊恐表情,应及时将其抱起,使之感觉得到保护,并用玩具或离开原地以转移其注意力,不久就可恢复正常。2岁以上的小儿常有要挟性啼哭,哭叫而无眼泪,眼睛半睁半闭,窥测成人举动,成人如坚持不予理睬,哭声即可逐渐减小,如无原则依从,则哭声大作,直至满足其无理要求为止,并进而养成要挟成人的恶习。故成人不应迁就和溺爱。如白日一切正常,而在夜间啼哭,哭声清醒时大,困倦时小,且闭眼啼哭,多因白日游戏或睡前嬉笑过度,以致小儿兴奋紧张,不能沉睡,易惊醒哭闹。此外,白日午休时间长,夜间少睡,昼夜颠倒;或衣被过厚、室内过冷或过热,晚餐过饱致胃肠不适都可引起小儿夜间啼哭。应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与睡眠习惯。有条件时在睡前播放轻音乐,给小儿沐浴等都有利于帮助小儿安稳入睡。
病理性啼哭 当疾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啼哭常为患病的早期表现,但多见啼哭伴有临床症状。
神经系疾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出现音调高且急的脑性尖叫,伴有拒食、呕吐、惊厥。脑膜炎患儿哭声尖锐,伴有高热、嗜睡、喷射性呕吐等症状,较大幼儿有时还用手拍打头部。
消化系疾病 口腔溃疡时,患儿每食必哭,有时拒食,但又饥饿,故时哭时停。肠道感染或消化不良时,由于肠蠕动增加或肠痉挛发作引起腹痛,哭声急且响。婴儿两手握拳,双脚蹬踹,2岁多的幼儿会说“肚痛”。肠套叠患儿有阵发性突然哭叫,面色苍白,伴有果酱样大便,腹部可扪及腊肠样包块。胆道蛔虫患儿大声剧烈啼哭,满床翻滚,右腿蜷曲,贴近腹壁。
耳、鼻、喉科疾病 中耳炎或外耳道疖肿的患儿因疼痛而持续哭闹,哭时婴儿摇头,幼儿抓耳挠腮。鼻粘膜肿胀或因分泌物造成鼻堵塞时,患儿张口呼吸,烦躁不安,哭声时断时续。急性喉炎患儿哭声嘶哑,伴有犬吠样咳嗽,哭闹时,吸气与呼气均困难,有明显的三凹征。
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症 营养不良的患儿哭声无力,面色苍白,头发稀疏,罕见小儿的“欢喜脸”。大细胞贫血的患儿少哭不笑,哭亦无泪,面部表情呆滞,皮肤蜡黄。手足搐搦症的患儿在惊厥发作前较烦躁,易惊哭,发作时知觉丧失,发作后哭声微弱。
其他如蛲虫症的患儿因夜间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引起会阴部瘙痒,是为患儿夜啼的常见原因之一。早产婴哭声微弱,病情极严重的患儿无力啼哭,故尤应加强注意。
哭声虽有助于鉴别疾病,但不能以哭声为主,要根据判断病情,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结合体征,分析啼哭的原因,尽早发现问题,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