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难养症
婴儿难养症是指由于表面上不易发现的原因而体重下降、长期不增或增长缓慢的小儿,主要是婴幼儿,英语相应的病名是"Failure to thrive"。此综合征原因多样,临床的重点是鉴别诊断。
正常小儿生长发育除受疾病影响外,尚与营养物品的质与量有关。患病时,小儿营养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消耗增加或丢失过多,致体重不增或下降。原发疾病一经诊治痊愈,生长速度即可恢复正常。喂养方面,母乳喂养者,可因泌乳不足,或哺乳时间过短,或母亲没有建立哺乳时的射乳反射,使婴儿得不到足够的乳量;人工喂养者则由于缺乏育儿知识,或乳方的冲配不当,或迷信麦乳精、巧克力等所谓营养品,而致营养缺乏。此外,尚有心理社会因素和一些较难发现的器质性疾病,必须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时加以考虑。
难养儿除外了常见病、急性病及营养不足后需要考虑的原因诊断如下:
(1) 环境性: 情感剥夺(得不到父母爱抚),环境改变(住院、寄养、迁移),反刍症。
(2) 慢性器质性疾病: 肠吸收不良,不完全性腭裂,婴儿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管病,慢性贫血,结核病,肠寄生虫病,特发性高钙血症。
(3) 染色体异常: Turner综合征等。
(4) 遗传性疾病: Wolman病,Nicmann-Pick病婴儿型,Cockayne综合征,无β脂蛋白血症(Bassen-Kor-nzweig),脑肝肾综合征(Zellweger),卷发病(Menkes)。
难养儿的一般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增加缓慢,常伴发育迟缓、感情淡漠、畏缩行为以及消化系统症状,如厌食、贪吃或异食僻、呕吐、腹泻等。
诊断需要详细的家庭史、个人史、喂养史等,以及全面的体格及发育检查,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及记录发育动态有助于发现起病的时间。血、尿、粪三大常规化验可作为肾脏、消化功能、肠寄生虫病、一般血液病的筛查手段。
若初步检查未明确发现问题,留院诊治可提供关于小儿饮食行为、每日营养摄入量、情绪发育情况、父母对待小儿的态度等的资料。有时住院后即见食欲增进和体重迅速增加,可视为环境及情绪因素致病的证据,并可避免其他不必要的检查。
心理社会因素所致难养症 小儿难养症有的原因一时难于弄清,在这部分小儿中,有人认为多数是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父母爱的剥夺也可致食欲减退,吸收不良及代谢障碍。且感情剥夺者常于躯体上及饮食上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有时躯体障碍如脑性瘫痪或先天性畸形可为感情剥夺的诱因。
儿童心理社会性难养症有时也称心理社会性侏儒症(见“矮身材”条,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