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婆多罗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婆多罗舞 婆多罗舞印度古典舞四大流派之一。产生于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带。由梵文“表情”、“曲调”、“节奏”3个字的字头组成一词,音译为婆多罗舞。又称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早期婆多罗舞也叫“达西阿塔姆”。初始在宗教节日的祭神仪式中由寺庙侍女们表演。18世纪后进入宫廷,臻于成熟。其动作风格刚劲有力,棱角鲜明,特别要求面部表情和身体各部位姿态间的配合,富于节奏感和造型性。技巧丰富,演员需经若干年长期苦练方能达到表演要求。婆多罗舞内容以赞颂神或国王的事迹为主,有歌伴唱,运用极丰富的手语,形成特色。婆多罗舞表演程式严谨,舞姿优美、典雅,抒情性和戏剧性并重。与印度古典舞的其他流派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利并称于世界舞坛。 ☚ 能乐 八、外国芭蕾舞及代表人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